5月13日上午,由我校主办,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承办的“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研讨会以“港澳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地位和作用”为主题,来自境内外100多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冯巍、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副主任杨健、广东省副省长何忠友、我校党委书记陈春声等出席研讨会。
研讨会开幕式在怀士堂举行
陈春声书记致辞
研讨会开幕式上,陈春声书记对上级部门、与会领导、专家学者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中山大学港澳研究表示感谢。他说,随着港澳回归和粤港澳合作的深入推进,中山大学港澳研究也不断发展壮大,在1983年成立的港澳研究所基础上所组建的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200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12年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大学和港澳相关高校共同组建了港澳与内地合作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底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现在,港澳研究已成为中山大学的十分重要的特色和优势学科领域。他表示,中山大学今后将更加大力发展港澳学科,加强港澳研究队伍建设,为港澳研究更好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广东省何忠友副省长致辞
广东省何忠友副省长在开幕式上指出,香港回归20年来在中央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指引下,粤港澳三地政府充分发挥互补优势,积极抢抓开放机遇,不断完善合作机制,携手搭建合作平台,务实推进各领域的合作,特别是近年来我们扎实推进CEPA和对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坚持面向港澳、优先港澳,扎实推进广东自贸试验区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携手港澳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拓展粤港澳在经贸、金融、科技教育、文化旅游、民生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全面深化粤港澳合作,既有力地促进了港澳的繁荣与稳定,也推动了广东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为丰富“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强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粤港澳合作正面临新的重大机遇,中央对粤港澳合作高度重视,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提出了“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要求。广东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精神和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试点及城市群目标,深入实施粤港澳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扩展合作领域,着力加强三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口岸通关的创新,加快形成粤港澳一小时经济圈,以改善社会民生为重点,建设国家级森林城市群,打造国际化的教育高地,全面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医疗卫生领域等合作,使粤港澳合作成果更多的惠及三地民众,更好的促进粤港澳共赢发展。
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杨健副主任致辞
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杨健副主任列举了系列重要数据,充分说明了香港回归20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他强调,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一国两制”不仅行得通,做得到,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此同时,香港对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香港是内地最大的外资来源地、最大的境外融资平台、内地对外投资的首要目的地、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心。香港完全可以凭借海陆空全方位的区位优势、开放合作的先发优势、服务业的专业化优势和文脉相承的人文优势等许多独特优势,在国家重大战略之下,继续寻找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结合点,发展成为“一带一路”的综合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文化交流平台、产业跨境转移和基础设施建设桥梁、国际人才的孵化器和输出地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多功能航运中心和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等,不仅能够取得自身更大的发展,也一定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他提到,“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在探索前进的过程中难免要经历风雨以至坎坷。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实践的深入和内外环境的变化,香港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逐步显露,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对此,中央政府始终坚持“一国两制”方针不动摇,严格按照宪法和香港基本法办事,指导、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妥善处理、积极化解,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使得“一国两制”实践继续成功向前推进。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会见赴京述职的梁振英行政长官时所强调的那样,中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两点:一是坚定不移,不会变、不动摇,二是全面准确,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不走样、不变形,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我们坚信,只要大家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坚定不移地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美丽香港就必将绽放新的光彩!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冯巍副主任致辞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冯巍副主任指出,对于港澳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要从战略的高度看待,既要看港澳的过去,要看港澳的现在,也要看港澳的未来。港澳的问题在中央领导人的心目当中从来都是作为战略问题来考虑、来谋划的。无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建国之初的新中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30年来,港澳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战略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认为,香港回归20年来取得了各个方面的成就,从国家战略上的成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港澳和平回归,是祖国统一的非常重要的一步,具有战略性意义;第二,基本法设立的宪政体制在香港逐步的落地生根,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香港的宪政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从一种理论到制度,又从制度又变成一种现实,这是一种战略上的成功;第三,回归20年来香港保持了经济上的发展、繁荣和政治社会的基本稳定,非常不容易;第四,香港回归20年来两地的交流和合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为下一步整个珠三角在结构方面的整合和在新的平台上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对于港澳在未来国家发展战略的港澳作用,他认为可从“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两个方面考虑。在“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港澳独特的优势,不断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从长远来看,把“一国两制”贯彻实施好,把基本法实施好,有利于提升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有利于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制度建设的水平。
开幕式后举行了主题发言环节。中国人民大学齐鹏飞教授作了《“不忘初心 保持耐心 坚定信心”——香港回归20年“一国两制”实践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初探》的报告,香港中银经济研究处主管谢国樑先生作了《香港在国家全球化发展新格局中的新地位、新功能》报告,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副院长、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教授作了《粤港澳大湾区:演进与趋势》的报告,香港岭南大学副校长莫家豪教授作了“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 :Challenges and Possibilities for Hong Kong in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Context”的报告,深圳大学邹平学教授作了《对人大释法若干争议性问题的学术辨析》的报告;香港中文大学沈建法教授作了《回归20年来香港城市竞争力的变化》的报告。
13日下午和14日上午,研讨会分成“经济与民生论坛”“社会与文化论坛”“政治与法律论坛”三个分论坛,相关会议代表围绕粤港澳的重大学术问题和实践问题继续进行深入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