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院系、附属医院,各有关职能部门的人事工作人员是一批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他们站在人才服务工作的第一线,是各项政策的具体制定者、宣传解读者、耐心倾听者,是会议的组织者、材料的准备者、事务的承担者,是人才的应聘、录用、报到、进校、在校等工作和生活的具体服务者。他们的工作是学校人才工作形象的一部分,是学校行政文化的一部分。他们的工作虽然日常而平凡,却是学校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党政办主任李奈青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学校人事人才一线工作了十几年,2016年又因为在工作上的突出表现,被评为“中山大学人才工作先进个人”。为了分享李奈青工作中的点滴,以及对于学校人才工作的感悟与体会,近日记者与他进行了对话。
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党政办主任李奈青
记者(以下简称“记”):首先恭喜您获得“中山大学人才工作先进个人”。那么,就您切身的体会而言,从事人才工作,应该如何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呢?
李奈青(以下简称“李”):谢谢!我始终认为这个荣誉是属于集体的,它更多体现的是学校对学院人才工作的肯定,是学院上下集体努力和职能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
说到角色定位,我始终认为“知道为什么做”比“知道怎么做”更重要。多年前,我在人事处工作的时候,分管人事工作的许家瑞副校长讲过一句话:做行政工作,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但也不能太不把自己当回事。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并作为自己工作的指导准则。它也指导了我在人才工作一线的角色定位:撑好“面子”,做好“里子”。
撑好“面子”——“不能不把自己当回事”。我们的角色很重要,代表的是中山大学和学院,我们是人才接触中大的第一印象,是“中山大学的脸面”。因此,我们需要让人才感受到我们的热诚、专业、周到和用心。
做好“里子”——“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我们的工作很琐碎,需要事无巨细,所以要求我们要少一些“官僚气”,多一些“服务心”,要拿得起放得下,学习贯彻好学校的政策,做好全方位的服务工作。不能只做“二传手”,要扮演好人才工作中的多重角色,比如学校政策、学院情况等方面的解说员,应聘人才岗位匹配度、背景和个人需求等方面的调查员,政策文件、操作程序和经验教训等方面的咨询员,材料准备、手续办理等方面的服务员,以及后勤保障、跑腿操心的勤务员。
总之,人才到一个新的环境,会遇到各种工作生活中的困难,作为一线工作人员,我们应该成为他们信赖和求助的对象。
记:罗俊校长讲过,人才是学校发展的希望和未来。您认为要真正地打动并吸引人才,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努力,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些具体的事例?
李:正如骆腾校长助理说的,高校人才竞争已经白热化,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这点体会特别深。所以能否打动并吸引人才,除了一些硬的条件和配套,我认为更多时候是我们的“软实力”,这个软实力就是学校的格局、气度、文化、底蕴、制度和软环境等等。
罗俊校长多次表示,希望每个来中大工作的人才,都是为了更好的事业平台而来。所以,我认为在实际的人才工作中,我们就是要不断向目标人才证明和强化“中山大学是一个理想的事业平台”这个印象。作为一线的工作人员,我一直围绕这个中心,努力在工作中做到热诚、专业、周到和用心,不管人才最终选不选择中大,我希望我表现出来的是中大这个学校的气度、文化和求贤若渴的态度。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在工作中的一言一行,背后都带着“中山大学”这个标签,所以要一直绷紧这根弦,以免影响到人才对学校的印象。
比如我们要注意在邮件书写上的礼节和规范,在回答政策方面问题上表现出专业性,要保持与人才沟通的热情和频率,学会认真倾听人才的需求和顾虑等。我们学院今年刚通过青千答辩的一位年轻教授,我此前就与他保持联系足足有两年多时间。去年他还通过其他学校申报了青千,但是我一直坚持联系他并介绍学校的情况,也因此跟他成了很好的朋友。今年他通过我们申报青千,并成功入围。另外一个长期千人项目教授,在我们学校申报获得通过,但是因为家庭等原因一直没有下定决心要全职到岗,我也是跟踪和联系了两年有余。近期,他已经有意正式加盟。这些都是工作中既典型又很日常的例子。
记:您如何评价自己所做的工作?您认为作为人才工作一线的管理人员,在学校的人才工作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李:我很荣幸自己的工作能获得认可与肯定,但同时我也很清楚,自己只是学校人才工作中很普通的一员。因为一直从事人事人才工作,我对这条战线的同事非常了解,很多老师默默付出,工作也很有特色。尽管我的工作不是最出色的,但是在人事人才岗位工作了十几年,我确保自己一直用心思考,不断总结提升,并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职业”和“专业”的人。
我认为,一线工作人员在人才工作中应该让自己起到更多“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个“不可或缺”更多的体现在利用这个角色和工作做更多前瞻性、主动性的思考,提高敏锐度和触角,为学院、学校领导的决策提供参考,这也就是我说的五个角色——解说员、调查员、咨询员、服务员和勤务员。通过这样的解说、调查、不厌其烦的咨询解答和细致服务,让人才在接洽中将他的疑问、需求和顾虑等都了解和表达清楚;同时我们也能将完整和全面的人才“情报”提供给领导,以便领导做最后的决策。
所以我说,我们不能只简单地做事务的执行者和信息的传递者,别“太不把自己当回事”。
记:听了您的分享,我也感到收获良多。那么,您对学校目前的人才工作还有哪些期待与建议?
李:这几年学校人才工作突飞猛进,很多制度和政策都在不断完善,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经常亲自上阵,掀起了引才育才的新一轮高潮,大家也都很受鼓舞。说到期待或建议,我提三点不成熟的思考:
一是希望学校进一步优化校院两级的人才工作联动机制,明确学校层面和学院层面各自的权责。事实证明,给予院系更多的自主权,更能调动学院上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更多的是提供支持和保障,当校院两级形成高度默契的时候,人才工作成效会更显著。
二是在人才引育工作中,我们既要强调人才的水平,强调“高峰”的作用,更要考虑“匹配性”的问题,也就是说能否与学科发展、学院发展、团队组建等核心需求相匹配,形成集聚效应,发挥添砖加瓦的作用。过去我们引进了不少人才,最后却成了“单打独斗”,往往引来了“新的领域和方向”,但是没有起到拓展和引领的作用。也有些人才因为没有“团队”,其影响力和活力也逐渐下降了。
三是目前引进和培育相结合的问题迫在眉睫。这几年人才工作制度和政策一直在飞速改进和完善,造成在校人才与新引进人才,甚至相隔一年的引进人才在待遇、职务和配套等方面有很大差别。如何在制度上提供“培育”土壤,是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例如,能否考虑在在校老师中也推行“合同性教授”制度,而不仅仅是“破格”制度,让需要有这个职务的年轻老师去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更高的平台。相应的,我们也从“合同约定”和“考核指标”上来提高要求,激活在校人才的活力。
当然,以上只是我在工作中的一些思考,不一定对。
记:在新的一年,您对自己的未来有何规划和打算?
李:我现在是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不是一个全职的人事秘书,人才工作严格意义上是我的兼职。随着学校改革的深入,学院的行政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对党政办公室主任和人才工作一线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希望在新的一年,能更好的平衡这两方面的工作。具体来说,一方面继续深入学习和理解学校的发展规划,以及校长的治校理念,在专业性方面继续提升;另一方面我也希望能配合院长做好学院“人才工作全民化”,发动学院上下,群策群力,一起做好人才人事工作,既形成专职的人才工作一线人员梯队,又形成有学院和学科特色的人才工作机制。当然,我更希望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超级大院,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的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明年还能拿奖(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