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我校隆重召开2016年度科研工作总结与表彰大会

稿件来源:新闻中心、科学研究院 作者:新闻中心、科学研究院 | 摄影:刘嘉 编辑:刘嘉 发布日期:2017-01-13 阅读量:

1月13日上午,我校在广州南校园召开2016年度科研工作总结与表彰大会。全体在校校领导、校长助理;各机关部、处、室,各直属单位,产业集团正职负责人;各学院、直属系,附属医院党政正职负责人、分管科研工作负责人、科研秘书;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师、医生、专职科研人员、博士后及学生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马骏副校长主持。

我校召开2016年度科研工作总结与表彰大会

会上,陈春声书记致辞,代表学校对全校各院系、各医院、各职能部门的努力表示感谢。陈春声书记指出,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一流的人才培养,必然建立一流的学术研究的基础之上。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不但为课程教学提供最新的内容与形式,为高水准的教学提供更充足的资源,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进入大学学习并投身学术事业,更重要的是,一大批献身学术的教师能够为青年学生树立起与外部世俗世界很不相同的人生榜样。陈春声书记表示,学校在过去两年里对进一步提高科研工作的水平与质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进一步优化科研工作格局,按照学科分类对部分院系进行重新整合,推动“三大”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事实证明,这一选择路径正确,成效显著,越来越多的教师眼界更加开阔、立意更为高远、更加充满在学术研究中追求卓越的雄心。陈春声书记寄望全校上下继续奋发努力,携手前进,为实现学校百年目标的宏伟事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王雪华校长助理作学校科研工作总结汇报。他介绍了学校适应科研新形势、变革科研管理的举措和机制体制;展示了2016年度科研工作成绩,主要包括科研经费突破23亿元,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数位列全国高校第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位列全国第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数居全国高校第六,高端智库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天琴计划、海洋科考船等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研产出量质齐升。他总结了2016年科研工作经验,一是发挥“人才倍增”计划效应,扩大申报队伍;二是加强科学分析,充分挖掘科研潜力;三是精准策划组织,加强多方联动,提升申报质量;四是发挥大科研体制的优势,促进跨学科科研组织和资源共享。他同时提出2017年工作思路,制定了工作目标及措施。

罗俊校长为获得科研业绩综合激励奖的先进单位颁奖

罗俊校长为获得科研业绩突出贡献奖的先进单位颁奖

罗俊校长为获得科研业绩突出贡献奖的先进单位颁奖

李萍副书记、陈小明院士为获得科研业绩突出贡献奖的先进个人颁奖

颜光美副校长、李善民副校长为获得科研业绩突出贡献奖的先进个人颁奖

黎孟枫副校长、杨清华校长助理为获得科研业绩突出贡献奖的先进个人颁奖

朱熹平副校长、程焕文校长助理为获得优秀科研管理工作者的先进个人颁奖

李善民副校长、王雪华校长助理为获得优秀科研管理工作者的先进个人颁奖

会议表彰了在学校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李炜、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院长钱德沛、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徐瑞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杨清书、国际金融学院教授黄新飞、中山眼科中心科技处副科长曹京京受邀作典型经验介绍。

罗俊校长作了题为“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讲话。罗俊校长指出,大学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应该主动作为,要在科研事业的进步上、在国家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格局中,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必须担负起的历史使命和当代的时代责任。罗俊校长强调,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坚持“三个面向”,同时做好学理层面的知识探索和创新,以及应用层面的技术和成果应用,解决好创新的“两端”问题,内化为学者的学术自觉,形成可资传承发扬的学术文化氛围;必须坚持“三大”建设,因时因地推动,有心气、有能力、花心思争取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形成目标导向、集聚效应;必须依靠人才队伍,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构建校内人才系列;必须创新体制机制,以科研评价机制改革为重点,以资源投入体制改革为核心,以科教融合与产学研结合为突破口,以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为重点,激发创新活力。他表示,中山大学的发展进入新时期,科研工作目标更加清晰,任务愈加繁重,希望科研战线继续发挥主人翁精神,发挥聪明才智,与时代、国家、广东和学校同呼吸共命运,相信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山大学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