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由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新华网主办的首届中国(广东)自贸区创新发展大会暨第三届中山大学自贸区高端论坛在中山大学举行。此次论坛以“‘一带一路’走出去与自贸区金融创新”为主题,广东省自贸办、广东省金融办相关领导以及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中山大学的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为现场150余名中大师生及相关政府部门人员奉献了6场高水平学术报告。新华网对论坛全程直播。
中山大学副校长、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李善民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回首2016年“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取得了预期成效,广东自贸试验区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初步成果。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金融业发展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应加强对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的研究,更好地服务“走出去”战略。
广东省自贸办副主任陈广俊表示,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快速发生变化,自贸区肩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施制度创新的重要使命。自贸区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加强与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脚踏实地地走出去,需要在金融改革取得更多突破。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裴长洪研究员发表“世界经济新形势与中国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的主旨演讲。他对当前发达经济体、金砖国家的经济增长形势及国际油价走势、英国脱欧、美联储加息、经济全球化等世界经济重大事件深入分析,提出国内自贸试验区改革需要新思路,需要强化对新经济要素的学习吸收和培育,从原来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思路进一步向制度创新试验方向转变,注重发挥自贸试验区在“一带一路”的支点作用,着重在自贸试验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跨境电商发展取得突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林桂军教授指出,内陆自贸试验区要建设内陆物流港,从投资、服务业与贸易便利化等维度扩大开放,从竞争政策、市场一体化、降低企业承担的政府规制成本,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产业集聚并培育中国制造的隐形冠军企业。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剑平教授的演讲内容聚焦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和金融综合监管体制的研究。他提出,新时期的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监管更加强调大数据下的金融监管技术创新,突出“功能性监管”和“穿透性监管”,强化行业自律推动链条式监管,实现宏观、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机结合。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教授从“一带一路”建设与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关系角度切入,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版的全球化方案,自贸试验区可以通过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营造国际营商环境、引领全球经贸规则,“引进来、走出去”等途径实现与“一带一路”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自贸试验区下一步的创新方向应聚焦贸易投资便利化、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金融创新、新一代贸易投资规则试验等领域,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服务和对接“一带一路”建设。
广东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总经济师余昆明对广东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情况,尤其是各自贸片区的特色和跨境金融产品进行了介绍,建议自贸区金融创新研究可以在以下三方面推进,分别是研究利用自贸区政策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金融产品与投资工具创新;借助自贸区便利的非市场化利率、汇率下的人民币跨境套利;自贸区的国际合作。
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副会长姚文萍总结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来所取得的成效,分析了“一带一路”的产业联动效应,认为这个战略构想为外贸开拓了空间,亚投行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中小企业“走出去”要与重点产业的旗舰企业、长三角和珠三角先进制造业企业开展合作,要加强“走出去”服务平台建设。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符正平教授主持了论坛的开幕式,副院长林江教授主持了论坛报告。当天下午,研究院还召开了2016年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来自人民银行、海关、检验检疫、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广东自贸区工作办公室及三个片区管委会的领导以及中国社科院和相关高校的专家学者共计20余人就自贸试验区建设与制度创新问题进行闭门探讨,提出了不少创造性和建设性的对策建议。咨询会议纪要将报送中央及省市有关职能部门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