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实现“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药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拟打造十余门药学通识课程群,并于11月16日下午组织召开了课程开设专家论证会。陈新滋院士、教务部主任陈敏、通识教育部主任龙莉、心理学系主任高定国、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王宏斌、中山医学院副院长高国全等众多知名专家莅临会议。药学院十位课程负责教师对拟开课程进行了展示和汇报。
论证会开始之前,教务部陈敏主任首先在讲话中对药学院的这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通识课程对培养具有“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气质的精英人才非常重要;全校性公选课要在体量上做大,而且要严把质量关,好的通识课程应该能把高质量的专业知识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药学院请来文、理、医科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对开设课程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探讨,这种做法非常有必要。
罗海彬副院长对“药学与健康”系列通识课程的设置起因、设想、过程和总体目标进行了简单介绍。随后药学院徐峻等十名教师代表先后对课程构想和建设思路做了汇报,与会专家从课程名称、建设目标、内容、授课形式、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对课程进行了点评,帮助理清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公选课程的区别,对如何开设出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兼具的通识课程给出诸多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图为专家论证会现场
龙莉主任对药学院面向全校开设“药学与健康“系列设通识课程的做法表示感谢。她认为药学院的这种做法走在了学校前列,值得推广和学习。通过这些通识课程,能在全校范围内宣传药学院和药学知识,吸引到更多优秀的学生关注药学,也能激发本院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最后陈新滋院士代表药学院对学校职能部门及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认为药学系列通识课程的开设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专家们的指导意见将会大大提升课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经过药学院师生多轮的研讨和修改,首批拟开设的“药学与健康”系列通识课程,包括“药物的起源与发展、中药博览、药学与文学、美容药物学、中药与养生、药物不良反应、安全合理用药、药物的真伪鉴别、医药知识产权案例分析和常见医学与药学知识误区”等十门课程。既有知识性、科普性,又有趣味性,目的是使学生在愉悦学习中全面体验药学领域的知识,掌握药学的常识,把当前大众关心且与药相关的知识正本清源,学会在生活中理性分析问题,分辨真伪。
本次“药学与健康”系列通识课程建设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药学院众多教师的支持,充分展现了药学院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和良好的向学氛围,活动同时也得到学校职能部门、学院和文理医科专家的关心和帮助,充分体现出学校对本科教学的重视和关注。这将激励药学院有更多教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中来,为培养优秀人才、实现“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