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23日,第三届华南青年传播学者年会暨2016中国新闻业研究圆桌论坛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顺利召开。此次年会与论坛聚集了国内外知名传播学学者和新闻业界人士,就当今中国新闻业现状与发展的热点问题展开了交流和讨论,为校内外师生提供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本次大会的主题为“中国新闻业研究:新问题与新路径”,分两天举行。10月22日为第三届华南青年传播学者年会,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的15位青年传播学者分享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并展开了讨论和交流。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表示,华南青年传播学者年会为年轻的传播学者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充分的讨论空间。
10月23日为2016中国新闻业研究圆桌论坛暨《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2016)》首发仪式。会议伊始,张志安院长代表传播与设计学院研究团队发布了《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2016)》。该报告是由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主办的新闻传播学术辑刊,自2014年开始连续三年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报告遵循“独立、原创、可信”的理念,旨在观察中国传媒业一年一度的最新变化、事件、话题和趋势,把握关键问题,总结特点、提出对策,已经成为观察、记录和研究中国新闻业发展的重要学术成果。每年度的报告以”互联网重构新闻业”为主题, 由本刊专访、年度专题、年度观察、调查报告和研究述评五部分构成。
报告发布后,紧接着开始了中国新闻业研究圆桌论坛的讨论。此论坛分为三场,主题分别为:“新媒体与新闻业生态变迁”、“媒体融合与新闻生产”与“ 粤港澳传媒生态”。 本次论坛邀请了范以锦、陆晔、展江、夏倩芳、李艳红、陈怀林、黄煜、李少南等内地和港澳知名新闻学者,他们分享了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现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现场讨论热烈, 碰撞学术思想火花
暨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范以锦教授带来了题为《从内容为王到语境连接》的演讲。他认为,传媒的内容传播力依然很强大,传媒的困境主要是传播平台困境与经营的困境。他认为无论在哪个平台,只要通过内容吸纳了用户,有了市场占有率,就是内容创业。如果能实现价值变现,内容创业就成功了。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陆晔教授带来了题为《“液态”的新闻业:新传播形态下的新闻业变革》的演讲。她就新传播形态谈到三点:以新技术、媒介融合为核心;媒介融合不只是技术变迁;数字媒介不仅让信息触手可及,而且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信息的提供者。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李艳红教授带来了题为《“商业主义”统合与“专业主义”离场:数字化背景下中国新闻业转型的话语形构及其构成作用》的报告。她考察了我国新闻界业界与学界人士对于新闻业危机的言说,看到与新闻改革上升阶段的20世纪90年代多种话语资源交织不同,商业主义的话语成为主导,而专业主义话语出现式微,这种局面引人担忧。
第二场圆桌论坛的主题为:媒体融合与新闻生产。本场论坛的报告人大都来自新闻业界,或是曾经有丰富的新闻从业经历的学者。他们以许多实证的案例来阐述对当下媒体融合和新闻生产的观察和思考。
第三场圆桌论坛是粤港澳传媒生态专场,这是此次中国新闻业圆桌论坛的一大亮点。专场邀请了来自香港浸会大学的黄煜教授、香港恒生管理学院的李少南教授以及来自澳门大学的陈怀林教授,他们就港澳传媒生态带来了自己的观察和见解。第三届华南青年传播学者年会暨2016中国新闻业研究圆桌论坛在传播与设计学院顺利召开,既为新闻学界与业界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也为观察当代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一个讨论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