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一辈子,当一座桥

《黄天骥教授从教六十周年庆贺文集》出版暨师德师风建设座谈会圆满举办

稿件来源:中国语言文学系 作者:卢新杰、赵燮莹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6-09-19 阅读量:

9月10日下午,《黄天骥教授从教六十周年庆贺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出版暨师德师风建设座谈会在中文堂举行。校党委书记、《黄天骥教授从教六十周年庆贺文集》序作者陈春声,党委副书记李萍,副校长马骏,出版社社长徐劲,中文系党委书记范元办等领导出席,文集作者、责任编辑、黄天骥教授师门弟子50余人参会。会前,罗俊校长特地赶来向黄天骥教授表达了诚挚的祝福与问候,对座谈会的召开表示祝贺。

座谈会现场

陈春声书记致辞

会前,罗俊校长(右)祝福并问候黄天骥教授(左)

与会者一齐观赏了《黄天骥教授影像集PPT》,内容囊括了黄天骥教授从1952年入校求学到任教至今各个人生阶段的点滴,不仅呈现了他作为诗人学者的勤勉与才情、对学生的关切和体贴、与家人的和睦与守望,更在图片与文字的交融中透露出他对中大的眷恋之情。

陈春声书记从人文学科的特点说起,认为人文学科的产生与存续主要是缘于人性的需要,没有太多功利的作用,人文学科更加注重思想的发现,而非知识的创造。他强调人文学科要“学有所本”,其学术传承的特点之一在于讲究“家法”。学生面对老师,不仅仅要好好学习,更重要的是耳闻目染中的熏陶与感染。他表示,黄天骥老师那一代学者经历过战争年代的烽火、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火红岁月和改革开放的巨大变革,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有着后来者不易理解的关怀和情怀。我们在庆贺这位卓越学者从教60周年的时候,一定要牢记他“我对中大同学最大的希望,就是要爱国”的教诲和嘱托,这也是这所由伟大革命先行者手创的大学的文化传统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大学负有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而在现代大学的制度中,这个责任更多地是通过其杰出人文学者的学术和社会活动体现出来的。大学也常常会以各种形式表彰或纪念各个学科的著名学者,以他们的学术经历和精神生活作为刚刚步入学术之门的青年学子的榜样,而我们也注意到,其中最多被提到的,还是人文学科的学者,人们在提到这些学者时,常常有着某种特别的情怀。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些学者身上,寄托了社会对民族文化精神传承的希望。黄天骥教授无疑就是这样的卓越人文学者。

李萍书记表示,作为一个后来的学者,从黄天骥教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谈到黄天骥教授在学术上的毅力,她说,黄天骥教授现已81岁了,每天骑单车到办公室,一坐就是从早到晚。在整理几百万字的戏曲材料时,他到最后都要亲自校对、过目。他在言语表达上虽然很轻松,不会让人感到高深莫测,但他的学术其实有着深厚的功力。所谓“师德”,这是最重要的。他的行为会自然而然影响到学生,让人知道做学问该有的样子。

李萍副书记(右)与李汉荣秘书长(左)向黄天骥教授(中)赠送饶宗颐先生手写“福”字

徐劲社长认为,文集编纂的第一层意义,既是源于对黄天骥教授道德文章的敬重与推崇,更是具有延续文化传承和传承学术命脉的意义;第二层意义是希望在当下、在未来,有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读到这本书,能够获得教益。因为不是所有读者都能有机会亲耳聆听黄天骥教授的教诲、亲眼目睹他治学的风采,希望通过出版,能够让更多的读者获益。当然,今天出版的这本书本身也体现了尊师重教的涵义,希望我们的精神和传统能通过这种形式得到进一步的彰显。

范元办书记代表中文系致辞。他讲到,黄天骥教授今年开学典礼为南校园的新生讲授了一堂动人的“大学第一课”,获得大量学生的“点赞”。然而,黄天骥教授在讲“大学第一课”时,夫人却正在医院ICU抢救。不少老师本想和他商量请其他老师帮忙讲课的事,他却拒绝了,因为学校早先就已安排,并发来邀请函,且“还有这么多的学生在等着我”,他表示,作为一位中大的老教师,再难也一定要讲课,不能辜负同学们。黄天骥教授这种正道而行、朴实真诚、善待学生、集体利益大过天的品格令人肃然起敬。对于黄天骥教授在学术上的坚持,范元办书记说,一个甲子的从教岁月,至今仍然保持着学术的青春,仍然坚守在教学的讲台,这是需要多大的毅力与恒心,这是一种怎样的奉献和担当啊。也正如罗俊校长所讲到的,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情就很可贵。同时,他表示,黄天骥教授那种“为人、为师、为学”的风范,那种“爱国、爱校、爱学生”的情怀,是师德师风的代表和典范,为我们很好地诠释了教师这一职业的光辉内涵。黄天骥教授等一辈辈学问和人品俱佳的良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文人,中文系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与会嘉宾热烈交流

随后,与会嘉宾热烈交流。董上德教授讲述了黄天骥教授与其讨论公选课的故事。黄天骥教授亲自去文科楼踩点,令人动容。他还在给本科生上课,成为“中大最经典的故事”。而黄天骥教授本人也必为“师德师风”建设的楷模。康保成则提到,黄天骥教授在“三爱”(爱中国、爱广州、爱中大)之外,更有一爱,即爱学生。他在言传身教中感染着大家,后来者也希冀将这种传统延续下去。

此后发言的嘉宾有欧阳光、黄仕忠、陈大海、刘斯奋、薛瑞兆、刘晓明、黄卓坚、丘国新等,内容大概围绕两点展开:一是黄天骥教授对个人学术和人生选择的影响,二是黄天骥教授对于中大戏曲团队的贡献。前者如欧阳光的回忆,他与黄天骥教授“结缘”于1973年的一次唐诗学习。“那时候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远比现在密切,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时一起学唐诗。黄老师拿着冯浩的那个本子,一首一首地讲解;这是只有我们这一代人才能有的待遇。”后来在黄天骥教授的指导下,他写出了一篇关于李商隐咏史诗的文章,发表在中大学报上,后来被香港《文汇报》全文转载。这篇文章给了他极大的信心,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至于戏曲团队的建设,王季思先生去世后,黄天骥教授带着团队度过了难关,而且至今与时俱进,蓬勃发展。通过创办学术刊物、出版学术著作,参与教材编写等方式,积极开展社会活动,所得的经费用于大力扶持青年学者。从选题,到审稿,到与出版社谈合同细节,黄天骥教授全部亲力亲为,不厌其烦地沟通和讨论。这对团队的建设,对青年学者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发言结束后,李萍副书记和校友总会李汉荣秘书长代表未到场校友向黄天骥教授赠送了一幅由饶宗颐先生题写的“福”字。

6位从教年代的学生代表献花(左起:10年代郭东璇、00年代孙笛庐、90年代黎国韬、80年代戚世隽、70年代欧阳光、60年代刘斯奋)

嘉宾交流后,刘斯奋、欧阳光、戚世隽、黎国韬、孙笛庐、郭东璇等六位分别作为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20世纪00年代、10年代的代表向黄天骥教授献花。

黄天骥教授发表感言

最后,黄天骥教授发表感言。他对学校、校领导和在校师生表达了自己无限的感恩之情,并回忆起自己的中大时光。60年代,他留校任教不久被评为重点教师,某天在路上散步竟被副校长问及读书近况,可见当时领导对年轻老师的关切。在历史的风烟中,他多次受到学校领导的爱护,“多次看着要沉下去了,结果一捞又把我捞起来” 。他认为,正是出于对学校的感恩,也出于对这个平台的报答,他常常不愿辞却学校正确、合理的请求。

谈及中山大学戏曲研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他认为,这是团队努力的结果。对于后辈,他难掩谢意:“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我自己有很多毛病、缺点。但是,同学们对我真好”、“老师、学生对我一番心意,我能不爱他们吗?学生怎么对你,你就应该怎么对学生。”

遥想自己求学的经历,他言及王季思和董每戡两位恩师,往事历历在目——王季思恩师如何让他校对《西厢记》,董每戡恩师又如何引领他走上戏曲研究的道路。学术的传承,可见一斑。他打趣地总结自己的从教经历:“其实就是混了六十年,混来混去混成现在这个样子。”

他还不忘感激陪伴自己六十多载的老伴,平常两个人冲冲撞撞、吵吵闹闹的日子是有的,“我不容易被人管住,但有一点被她管住了,她老是提醒我——你不是什么东西,你一定要谦虚谨慎,别以为自己了不起。如果有一点成绩便沾沾自喜,那你是没用的。”这算是老伴对自己的教育。

黄天骥教授治学、为人的低调、谦逊之风,大概也与此分不开。正如他自己所言,“这一辈子,只当一座桥”。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