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西藏时而阳光明媚、白云飘飘;时而寒风暴雨,冰雹倾盆而下,瞬间转入寒冬。这已经是日喀则市岗巴县气候最好的季节。入藏已一个多月的中山大学附属三院援藏医疗队员已经适应了这样的气候环境,虽然在这里氧气变得“奢侈”,但是医疗队员们“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还是一如既往热情地投入到援藏工作中。
“团队式”精准帮扶和远程有效帮扶相结合
这支医疗队是附属三院为响应国家卫计委、国务院扶贫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等五部委统一部署,在短时间内迅速组建而成的。跟以往只派个别专家单独帮扶不同,这次医院采取了团队式帮扶形式,医疗队队员专业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麻醉科、手术室护理以及医院管理,涵盖对口医院岗巴县卫生服务中心的重点帮扶学科,从医疗、管理、硬件、软件设施等全方位进行帮扶,并与岗巴县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对口精准帮扶协议,协助其诊治疑难复杂、重症和特殊疾病,开展医疗培训、讲座,支持岗巴县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学科建设、骨干人才培养,协助查找医疗、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提高当地医疗服务与管理水平。
此外,附属三院每年将组织医疗队进行巡诊、义诊、授课,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解决当地群众疑难疾病就诊问题。
海拔最高的疼痛门诊
日喀则岗巴县高原地区平均4700米海拔,最高海拔5100米。经过医疗队的前期调研发现,由于海拔高,常年低温,藏民从事畜牧业或者重体力活,因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病率高,发病早,关节畸形率高,严重影响藏民的生活和工作质量。除此以外,腱鞘炎、筋膜炎、腰腿痛的发病率也较高。另外由于医疗卫生常识的匮乏,藏民长期服用非甾体类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同时,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甚多。有鉴于此,麻醉/疼痛科主治医师谢汉镔在当地医院的协助下,购置了新的物品、药品,并配备一台B超机用作疼痛治疗。随着疼痛门诊的开展,藏民长期饱受的痛楚得到较大的缓解,疼痛门诊的影响力也逐渐辐射到周边县城。目前已完成300多人次的门诊诊治。在谢汉镔、岗巴县人民医院藏医学科科格桑卓玛和麻醉科医生格玛德吉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每周疼痛门诊量稳定在40-50人次。同时经过谢汉镔主治医生一个月的精心带教,岗巴县医院的两位医生已经掌握了疼痛科常见疾病的诊治步骤、方法和治疗技术,达到授之以渔,精准帮扶的目的。
纳宁医生在实施手术
高原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团队协作,创造生命奇迹
2016年6月,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纳宁副主任医师带领的外科团队到藏进行支援任务,面对高原恶劣的环境,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团队成员相互协作,克服困难,创造生命的奇迹。
在援藏的第一个月, 医疗队共完成了5台复杂胆囊切除术、3台阑尾切除术,1台体表肿物切除术。其中一例难度最高的是日喀则岗巴县高原地区的首例胆囊切除术,手术患者年龄60岁,属于藏区高龄,体质较差,风险大,胆囊疼痛或炎症反复发作,病变周围组织黏连严重,并存在解剖变异。由于高原气候的影响,患者的胆囊存在解剖变异,给手术治疗进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此外,当地藏族群众普遍有吃生肉的习惯,病毒型乙型肝炎的患病率非常高(约30%),是内地居民乙肝患病率的3倍,所以肝功能指标异常、凝血功能异常和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无疑给胆囊切除术技术上也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和难度。
岗巴县人民医院属于一级甲等医院,整个院区医疗区及生活区只有一个自来水龙头,全院所有用水均由这唯一水龙头提供。医院也没有输血科,没有输血技术和条件;没有任何血制品,包括全血、成份血、白蛋白等等;止血效果好些的止血药也没有。这要求手术操作务必准确精细、丝毫无误,万无一失,否则一旦损伤大出血,无法补救。
同时,麻醉机未到位,也给患者的术中麻醉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胆囊切除术,目前在内地三甲医院都是很常见普通的手术,多在麻醉机下进行的全身麻醉下实施。但是在岗巴县医院,由于没有麻醉机,仍以硬膜外麻醉为首选。术中由于不可避免地存在牵拉胆囊,容易出现胆心反射,导致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出现剧烈波动。加之高原地区的患者由于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腰椎骨质增生、腰椎侧弯严重、麻醉穿刺难度增加。且术中患者清醒,经常躁动,难以控制,腹式呼吸浮动又较大,所以在没有麻醉机的情况,开展硬膜外麻醉下胆囊切除术,对整个医疗队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使得外科医生、麻醉科医生和手术室护士的配置以及相互间配合显得非常重要。
经过前段时间医疗队团队的精细计划和应急准备,纳宁医生大胆心细,医术精湛,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恢复良好。
此外,医疗队成员肾移植科纳宁、麻醉科谢汉镔、手术室吴锡华、呼吸内科石云锋、妇科叶敏娟、医务科王柯心还前往偏远的岗巴县昌龙乡雪布让村开展义诊活动,为当地藏民送医送药。
转眼间入藏已经一个多月了,虽然环境艰苦,队员们依然保持着高度的工作热情。每天他们都深切感受到藏胞对医疗队充分的信任、感激和期待。医疗队员们将继续努力,不忘职责,再接再厉,将医疗知识传授给当地的医务人员,将优质的医疗技术带给当地的少数民族同胞。
附属三院前往青海玉树地区开展“同心同行关爱健康,玉树大型慈善义诊”活动
又讯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精准扶贫”的号召,落实国家卫计委关于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计划,7月20日-26日,附属三院联合青海心行慈善基金会(原苏曼竹巴慈善基金会),前往青海玉树地区开展“同心同行关爱健康,玉树大型慈善义诊”活动。附属三院院长戎利民、党委书记丘国新带领由15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医疗队,到玉树州人民医院、称多县人民医院、毛庄乡等地开展义诊、宣教、授课、帮扶等工作,并向当地医院捐献药品和宣教资料。
此次巡回医疗队感染科派出了包括主任、副主任在内的“全教授”阵容,呼吸内科、心内科、关节外科则都是主任亲自上阵,超声科派出两名业务骨干,这体现了附属三院帮助当地提高医疗水平的诚挚愿望。此次巡回医疗是继2012年后,再次深入藏地开展的慈善义诊之行,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自2012年至今,附属三院与囊谦县人民医院保持紧密联系,多次组织慈善义诊和医学指导,并培训当地医护人员,为囊谦县人民医院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附属三院的帮助下,囊谦县人民医院分别成立了感染科和精神心理科,在当地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囊谦县人民医院也由一家二级乙等医院发展成为当地有名的二级甲等医院,医院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整个县的医疗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这种精准帮扶模式,也得到了玉树州的认可。鉴于此,玉树州政府和附属三院经过商议,决定附属三院与玉树州医疗卫生系统签订友情帮扶协议书,将“造血机能”强化扩大。
根据玉树州州县医院发展实际需求,附属三院将通过项目带动、人员培训、技术带教、专科建设、远程会诊等形式对玉树州医疗卫生系统开展友情传、帮、带,着力为受援地区医院建设一批重点学科,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人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院管理水平,医疗援助的范围、方式、效果都将进一步扩大和改进。这既为此次巡回医疗划上圆满的句号,也开启了精准医疗援助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