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29日,来自海内外著名高校(包括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英国约克大学、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的30多位知名学者齐聚我校南校区,参加由博雅学院和外国语学院主办的“中国与全球现代性(1784-1919)”国际学术研讨会,共同探讨漫长的十九世纪中的中外交流史中重大的文化、思想、经济和法律等各方面的问题。
我校副校长马骏在开幕式上向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地介绍了我校的历史。马骏副校长指出,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涉及很多问题,特别是广州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之一,在十九世纪中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中山大学有着一百多年的办学传统,是华南地区科学研究、文化学术与人才培养的重镇,目前正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因此,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选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是再合适不过了。
图为研讨会现场
此次研讨会是一场全球视野下的跨学科对话,会议从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角色出发,成功推动了跨文化研究和中国研究这两大领域的沟通和对话,在理论视野的开拓和研究范式的革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并将推动研究者们超越学科藩篱,建立起新的学术纽带。会议共有23位学者作大会主题发言,议题丰富而新颖,涵盖了晚清至民国初期中西交往的众多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历史、法律、经济、宗教等,并展开了对小说和游记、语言改革、建筑设计和外销画传播、治外法权、中美贸易、海关体制、国际关系、在华传教士等前沿话题全面而细致的研讨。
除正式与会代表外,还有从北京、四川、香港等地专程赶来旁听的师生及本校师生近百人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对此次会议给予了很高评价,著名历史学家、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国琦说此次会议是他在国内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中层次最高、组织最好的一次会议,美国著名学术刊物《十八世纪:理论和阐释》主编、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英文系讲座教授Robert Markley表示:“此次会议令所有与会者感到骄傲”;著名历史学家、我校历史系教授滨下武志也认为,这是一次非常专业、严谨、认真的高水平跨学科国际研讨会。
会议的圆满成功对提升中山大学的国际知名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次会议主席童庆生教授曾任香港大学英文学院院长,2015年作为外国文学学科带头人引进至我校,为博雅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双聘教授。据其介绍,本次会议是2013年在悉尼大学、2014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浪漫的中国”国际学术系列研讨会的延续和发展。经过前期的积累,本次会议讨论了近一、两年内在澳大利亚成立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相关国际学会的可能性,以及2017年在澳大利亚、2018年在美国分别召开第四、五次会议的计划。此外,会议还讨论了在美国出版此次会议论文集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