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下午,广州校区东校园行政楼讲学厅B102座无虚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未教授做客中山大学学术大师论坛,以“智能交通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为题为我校师生奉上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在报告中,李未院士从当前备受关注的AlphaGo与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的“人机大战”谈起,回顾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介绍了国内外大数据智能的发展情况,并以交通大数据智能为例,剖析了大数据对解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问题的重要作用。李未院士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为师生们展示了如何确定科学问题以及如何开展科学研究的缜密思路,全面阐述了“交通大数据的智能化”的主要目标、研究内容和预期成果,归纳提出了大数据研究的三个普遍关键科学问题——认识世界的智能:规律发现;解释世界的智能:深度关联;改造世界的智能:决策生成。
李未院士谈吐幽默、学识渊博,并与现场师生展开互动,大家踊跃参与其中,整个报告现场气氛活跃,掌声不断。报告结束后,现场师生踊跃提问,李未院士一一耐心细致地回答,并与同学们展开了对话。此次李未院士的来访,拓展了与会师生的视野,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为加强我校与国内外计算机学科顶尖科学家的联系与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机会。此次活动将促进我校在智慧城市、大数据应用和高性能计算学科交叉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李未院士在做讲座
李未院士:1968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在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至今,1983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学位。1986年起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2009年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长期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曾任国家863计划智能计算机系统专家组副组长、973计划“网络环境下海量信息的组织与处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和“海量信息的协同性与可生存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两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系统地解决了实用并行程序设计语言,特别是并行及通讯结构的语义问题,在并行程序语言翻译正确性方面做出创始性贡献。还提出开放逻辑理论,建立了形式系统序列的极限理论,证明了正交设计的最优性,在硅编译技术及智能计算机研究等方面做出突出的成绩。他在计算机程序语义研究方面的成果获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他提出了修正的演算系统(R-演算),并证明了R-演算的可靠性、完全性和可达性。提出并设计了过程模式语言,提出并研究了合理过程模式的三个基本特性,获得1999年光华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主持研制的基础设施网络管理系统软件生产平台获得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专著1部。获2005年度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