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国际原子能机构“南亚与东南亚监控登革病毒媒介”国家顾问会议在我校召开

稿件来源:中山医学院 作者:中山医学院 编辑:彭楚裔 发布日期:2016-03-21 阅读量:

3月14-18日,为期五天的“促进南亚与东南亚国家在结合昆虫不育技术与传统控制方法监控登革病毒媒介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基础设施共享”国家顾问会议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北校园召开,会议是由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和中山大学合办,中山医学院承办。参会代表包括多名来自欧洲、亚洲、非洲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昆虫不育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课题组成员、广州大学党委书记庾建设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刘起勇研究员,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林立丰主任,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严子锵主任医师等人也受邀出席了会议。

此次国际会议的主题是:1.全球蚊媒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2.昆虫不育技术(Sterile Insect Technique)在蚊媒控制上的应用和发展前景;3.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技术合作项目(Technical cooperation programme,以下简称TC项目)成员国代表汇报2015年在蚊媒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2016年研究方向和计划。

奚志勇教授介绍中国沃尔巴克氏体技术重要进展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党委书记、寄生虫学教研室主任吴忠道教授主持了开幕仪式。中山大学科研院副院长陶亮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致欢迎辞。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Jeremie和Rosemary分别对TC项目进行介绍,并阐述了会议的目标和宗旨。

广州大学数学生物学研究团队代表、广州大学党委书记庾建设教授做了工作报告,介绍了广州大学数学生物学研究团队与奚志勇团队在沃尔巴克氏体技术控制蚊媒项目上的深度合作,即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野外蚊虫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他希望加强国际合作,在蚊媒控制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奚志勇教授做了大会报告,介绍了中国沃尔巴克氏体技术控制蚊媒和阻断蚊媒病传播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奚志勇教授希望与国际原子能机构持续合作,在未来的两三年能够大规模应用此项研究成果,让“以蚊治蚊技术”正式产生效益,造福人类。

会上,所有项目成员国代表介绍了各自国家的蚊媒病流行现状及传病蚊媒的综合治理情况,分享TC项目在各自国家的进展以及2016年的研究方向和计划。

欧亚非蚊媒控制20国代表合影

会议期间,全体会议代表参观了位于广州科学城的蚊虫大规模生产工厂和广州市南沙区沙仔岛的沃尔巴克雄蚊现场释放点。通过现场调研,专家们就“以蚊治蚊”现场试验点的选择、释放前蚊虫本底调查、释放量和释放频率的确定、释放持续时间和释放后效果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各国专家代表对沃尔巴克氏体技术控蚊新策略的成功应用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希望本国能够引入关键技术,在控制蚊媒和阻断蚊媒病传播中取得成效。

此次会议进一步加强了国际和国内科研机构在昆虫不育技术、新型蚊媒控制策略等相关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更高效地为中国及全球的蚊媒病控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国际原子能机构TC项目简介:

TC项目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欧洲以及拉丁美洲四个地理区域开展。中国、印尼、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斐济、老挝、缅甸是TC项目RAS5066的成员国。TC项目RAS5066致力于安全、和平应用核能实现昆虫不育技术以控制蚊媒,目前已有完整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研发昆虫不育技术(Sterile Insect Technique, SIT),包括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技术应用于蚊媒病的控制,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这是人类在抗击蚊媒病战役中的胜利曙光。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