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中山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合作项目I期合作分享交流会在北校区举行

稿件来源: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作者:中山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合作项目共组小组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5-12-16 阅读量:

近日,中山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合作项目I期合作分享交流会在北校区举行。我校副校长黎孟枫、马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梁丹、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张琪等中山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合作项目工作小组领导出席活动。学校师生及附属医院医生共百余人参加活动。

我校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于2013年签订了为期两年的合作协议,主要在临床研究与转化医学研究领域进行合作。I期合作已于今年九月基本完成。本次交流会主要分为合作项目简介、赴美学者分享和观众现场问答三部分。

在合作项目简介部分,作为合作项目领导小组组长,黎孟枫介绍了I期合作的主要内容及成效。

人才培训作为双方合作的内容之一,旨在通过在校培训和赴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将普才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在I期合作的两年中,我校共计派出赴美学者40人次,包括一年期临床研究学者、方法学学者,三月期管理学者,一月期师资学者(临床研究人员、临床研究协调员)等,派出类别丰富。在赴美学者经验分享部分,有5位赴美学者分享了他们的学习经验及回国后在临床研究领域所开展的工作。

孙逸仙纪念医院陈凯作为2013年派出的一年期临床研究学者,介绍了自己在美国所接触到的不同于国内学术界的研究课题讨论方式,分享了自己受美国国家数据库的启发后进行了一次尝试,即回国后在广东省范围内与各地医院签订协议建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医学部肿瘤注册系统。

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医师徐立是2014年9月派出的一年期临床研究学者,作为赴美学者中派出年资较高的学者,她分享了两校医疗系统在临床研究教学、科研流程等方面的差距与改进方向。她除了在临床与科研方面担任骨干,还是肿瘤防治中心伦理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她还向大家介绍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伦理工作中值得借鉴学习的方面。

临床研究作为一项复杂的团队工作,需要不同专业方向的技术支撑人员作为辅助支持。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统计科学系副教授尤娜作为2013年派出的方法学学者,通过与在美导师共同参与不同科研项目统计工作的故事,展示了自己在统计科学与临床医学领域相结合方面所得到的实践锻炼。回国后,尤娜带领她的团队在中山大学引进了RED Cap系统,方便中山大学研究人员根据研究项目个性化创建、管理在线调查和研究数据库。截止目前,RED Cap系统已支持7位PI的研究课题,活跃用户数量上升至160人。该系统在我校医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高。

中山眼科中心临床研究中心主任陈翔于2014年7月至9月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习临床研究中心的管理运行。陈翔介绍了自己赴美学习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的管理运营经验,并与对方临床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结下的不解之缘。归国后,结合中山眼科中心的发展现状,陈翔对临床研究中心的管理服务进行了新的尝试,建立起临床研究加油站,通过项目孵化、技能培训、项目宣传、技术支撑及眼科检查平台等五大平台助力临床研究工作。

肿瘤防治中心临床研究部研究护士组长葛洁英于2013年9月以临床研究协调员师资学者的身份,赴美学习临床研究的开展、实施、协调,以及对年轻协调员的培训。葛洁英介绍了临床研究协调员在临床研究团队中所起的作用,概括了她在美期间的培训课程及参观内容。回国后,她在学校、肿瘤防治中心、其他附属医院开展了培训活动。

现场师生在听取了相关介绍与分享后,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分享者进行了积极的互动。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