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上午,第七届中山医学院学术节在北校区开幕。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大基因主席、华大基因学院院长杨焕明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主任段树民教授,本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教授,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共健康顾问Lester Chitsulo,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同济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的领导和专家,我校副校长马骏,学校职能部门、附属医院和兄弟院系的领导和专家,以及中山医学院师生共300多人参加开幕式。
马骏副校长出席第七届中山医学院学术节开幕式并致辞
马骏代表学校祝贺学术节的开幕。他说,中山医学院学术节是校庆的重要活动之一,从2009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七届,凝炼了重要的学术问题,聚合了大批科学家,辐射了学校的整个医科,是很成功的学术活动。马骏表示,基础与临床的融合非常重要,有世界一流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才能进入世界一流的学科,这些重大问题也成为了今年学术节的主题。此届学术节内容丰盛,不仅有院士专场、6个学科领域专场、人才培养专场、博士后和专职科研人员学术专场,还有师生摄影展。马骏相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中大医科会承担起重要的任务,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开幕式后,基础医学院士专场报告举行。杨焕明、段树民、陈国强分别做了专题报告。
杨焕明院士做题为“因序组”的大会报告
杨焕明做了题为“因序组”的大会报告,他用“A later comer;Two believes;Three impacts;Four applications;Five points of Obama’s PMI”,对人类基因组计划和精准医学的成果和内涵做了高度概括。他回顾了近年来全球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精准医学的发展之路,以及以华大基因为首的中国科学家们在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
段树民院士做题为“胶质细胞信号机制及意义”的大会报告
段树民做了题为“胶质细胞信号机制及意义”的大会报告。他讲述了三磷酸腺苷(ATP)在调控小胶质细胞的囊泡运输、胞饮吞噬、抗原提呈等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
陈国强教授做题为“肿瘤微环境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的大会报告
陈国强做了题为“肿瘤微环境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的大会报告。报告中,他介绍了其课题组近年来在白血病和肝癌微环境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包括多硫蛋白4(Cbx4)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表达水平与肝癌病人的预后的相关性,以及线粒体中的凋亡诱导因子AIF通过抑制PTEN氧化抑制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他分享了自己的科研故事和心得体会,认为“只有为了Science,而不是为了Paper,才能做出好的研究”。
此外,青年学术沙龙(学术墙报)、实验技术沙龙(学术墙报)、“我眼中的美”中山医学院师生摄影展与开幕式同步展出,77位青年教师、博士后、专职科技人员和实验室技术人员展示了各自的学术成果,33位师生秀出了99幅摄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