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与中山大学的合作日益紧密,在“重视人才招聘和培养”的形势下,从2013年起,中山大学开始以定向选调生的方式向广西输送毕业生。三年来,中山大学共有68位来自不同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以定向选调生的身份赴广西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体会责任、践行理想。
他们在广西过得好吗?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带给他们怎样的成长体验?日前,我们分别走访了其中的六位,听他们讲述自己的“选调生故事”。
抉择与适应:“我想来成长一下”
和所有应届毕业生一样,大部分定向选调生在最初择业时,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困惑和迷茫。杨嘉2013年毕业于海洋学院,以定向选调生的身份来到北海。“这真是机缘巧合!”杨嘉学的是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大四时,她一边找工作、一边备考国家公务员。然而她发现,社会上对这类新兴行业的人才需求并不大,岗位相当受限。就在此时,她听说有定向选调生招考的消息,而自己的专业又正好对口。几经考量之后,她决定参加选拔,并最终进入北海市海洋局工作。“既然在广东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还不如去一个最需要我的地方。”
2013年底,岭南学院财政学专业本科生王森面临着一次重大的人生选择:她收到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录取通知;同时,她参加了广西定向选调生的宣讲会,隐约觉得这是一个能让她得到更好锻炼的平台。她和家人反复权衡,最终决定放弃出国留学,于2014年进入北海市工业园区管委会,成为一名定向选调生。面对亲朋好友的不解,这位家境殷实的北方女孩有着自己的打算,“出国机会还有很多,而选调生机会难得,我想来成长一下”。
赴广西就业的选调生们来自不同省区,家庭背景也各不相同,刚到广西、初入职场的他们,难免会经历一番挣扎和适应。孙铁军是生命科学学院2014届博士毕业生,他的工作单位是梧州市委组织部。初到梧州,孙铁军心里有着不小的落差:这里经济尚不发达,公共设施、办公条件也不完备,“觉得自己学历挺高,来到这里有些不值”。在经历了三四个月的困窘之后,孙铁军逐渐发现,经济落后是西部地区的共有特征,而基层其实是个很好的发展平台,正是这种“不发达”为他提供了更大的施展才华的空间,同时也让工作变得更有意义。他说:“早一天能让群众的生活得到改善,这就是我克服落差的最大动力!”
在百色市田阳县交通局工作的李钰,2013年毕业于工学院。作为土生土长的广西人,她以“建设者”的心态重新回到家乡。谈及心态的转变,李钰不无感慨:“感情发生了很大转变。以前我住在县城,现在经常有机会下乡跟老乡们打交道,为他们修几百米的路就能让他们高兴很久。老乡们常常盛情邀请我们去他们家里吃点东西,这是他们表达感激的一种方式。”
经历与收获:“学历不能成为包袱”
这些来到广西的定向选调生们供职于不同的党政机关或基层单位,不同性质的工作让刚刚走出象牙塔的他们更加深入地接触社会,也让他们在有苦有乐的经历中迅速成长。
金鹏是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2013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梧州市工业园区管委会工作。做党政工作,看似简单,但要深入钻研,难度却很大。金鹏的日常工作,要与100多家企业打交道,向他们宣传党建、帮助他们做好党群工作,这些对于典型的“理工男”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在和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企业主往往并不“买账”。工作之初,园区书记带着他走访一家又一家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同时宣传“以党建促生产”的理念。园区书记放低姿态、全心投入的工作态度让金鹏很受鼓舞。他一步步钻研业务,吸取前辈经验,以平常心态做好紧促而又琐碎的日常事务,工作渐渐有了成效。2013年底,在梧州市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中,他所在的工业园区获得了一等奖,全市仅2家单位获此殊荣。他不无感慨地说,这是他所得到的最大回报。2014年,他被借调至梧州市政府工作,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锻炼成长。
马腾也有着类似的经历,2014年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毕业后,他来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工作。办公厅工作繁杂,需要和不同行业、不同部门打交道,根本不是有人调侃的“一杯茶一张报纸就能坐一上午”的情形。作为自治区领导的秘书,他需要联系的部门包括环保厅、农业厅、林业厅、水产畜牧兽医局、供销社、农垦局、农科院、林业集团等等。工作量大、专业又不对口,马腾坦言,工作初期的自己面临着极大挑战。作为领导的参谋助手,马腾常常参与到自治区重大活动和项目的筹划举办工作中,这令他体会到这份工作的责任。2014年,国家环保部要求自治区淘汰10万辆黄标车,以此作为治理PM2.5、PM10超标的措施之一。期间因为工作进度问题,他曾被国家审计署驻昆明特派员直接约谈,“心情忐忑,想着刚来没干多久就摊上这事儿”。最后淘汰黄标车的任务在年内得以完成,这当然离不开马腾在上传下达上所发挥的作用,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在百色市田阳县交通局工作的李钰向我们讲述了一则关于修路的故事。刚工作那会儿,她被分配到交通局技术服务中心从事工程测量。有一次跟着技术人员上山测绘,要为山里以养羊为业的村民修一条盘山公路。缺乏经验的她完全没有准备,穿着高跟鞋就出发了。沿途尽是土路,正好又遇上下雨,陡峭泥泞的山路令她差点崩溃。在那种情形下,不战胜自己,非但完不成任务,还会给其他人带来麻烦。这位身形瘦小的女孩咬牙坚持,一边甩掉脚上的泥往山上冲,一边协助其他技术人员进行测量,同时还要经受疲惫和饥饿的双重考验。在返程的皮卡车上,她甚至觉得自己随时会被甩出车窗。正是吃了这样的苦,看到修好的公路带给村民的便利时,李钰体味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所在。
在不断的挑战与挫折中,中山大学的选调生以态度和业绩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学以致用。正如孙铁军所说,在基层岗位上学到的知识不像天天去图书馆看书,而是一种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学历不能成为包袱,如果在实际工作中放不开手脚,读那么多书又有什么用呢?”
感悟与展望:“学会做最简单最平凡的事情”
在广西这片热土,中大的定向选调生们从最初的不适应,到逐渐产生出不一样的情愫。马腾说自己在工作中受到领导的关怀,更结识了许多来自不同学校的“调友”,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共同为广西的明天而努力着,这让他觉得特别温暖。曾经因为不会说当地方言而担心工作受到影响的杨嘉,也在乡亲们热情淳朴的影响下,很快地融入当地生活,对这座海滨小城产生了归属感。
从广东到广西,从都市到基层,广西定向选调生们在短短的两三年里得了蜕变,他们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成长,感受不一样的辛劳和快乐,在平凡的岗位上刻画属于自己的人生印记。90多年前,中山先生在怀士堂的演讲中勉励青年学生“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而今天,他们也正是用自己的选择践行着这一教诲。
在谈到身为选调生的感悟时,王森的话最有代表性:“不管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来到广西学会放低自己的姿态,学会做最简单、最平凡的事情,自己才会变得不平凡、不简单。”
背景链接
选调生,是各省党委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进行重点培养的群体的简称。
2000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了《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的通知》,对进一步做好“选调生”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08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和完善选调生制度,精心挑选优秀大学生到基层艰苦岗位和复杂环境去锻炼”,随后2008年中组部下发《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暂行规定》。2014年,全国大学生村官工作座谈会强调,要把选调生工作与大学生村官工作衔接起来,完善相关政策,规范操作办法,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同年,中央机关开始注重遴选优秀选调生。截止目前,全国有20余万选调生活跃在广阔的基层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