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在生态学顶级期刊《Ecology Letters》上,题为《The effects of phylogenetic relatedness on invasion success and impact: deconstructing Darwin’s naturalisation conundrum》的研究论文(论文链接: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ele.12522/full)在线发表了。该论文第一单位为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大学院黎绍鹏博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据悉,这是黎绍鹏今年第二次在该杂志发表文章。
在《物种起源》里,达尔文除了提出了著名的进化论学说之外,同时提出了困扰后世生态学家的外来物种归化理论。一方面,达尔文认为,和本土物种亲缘关系远的外来种更容易归化,因为它们和本土物种差异大,生态位重叠小,种间竞争弱。这个假说被称为“达尔文归化假说”(Darwin’s naturalisation hypothesis)。另一方面,达尔文认为,和本土物种亲缘关系近的外来种更可能成功,因为被本地种占据的生境往往更适合相似的外来种生存。这个假说被称为“预适应假说”(Pre-adaptation hypothesis)。达尔文提出的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假说综合在一起被称为“达尔文归化谜团”(Darwin’s naturalisation conundrum)。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该谜团得到了生态学家的广泛关注。诸多研究发现,外来种往往和远缘的本土物种共存在一起,该现象通常被作为支持达尔文归化假说的证据。与之相反,利用美国新泽西州Buell-Small Succession Study连续50多年的监测数据,黎绍鹏的研究发现,和本土物种亲缘关系近的外来种更容易入侵、归化并成为优势物种,从而有力地支持了预适应假说。该研究同时还发现,这些外来种归化之后,会对其近缘的本土物种产生更大的危害,进而造成其局部灭绝,进而解释了为什么先前的研究往往发现外来种和远缘的本土物种共存在一起。该研究推翻了“外来种和远缘本土物种的共存是支持达尔文归化假说的直接证据”这一经典观点,首次将本地种的局部灭绝纳入到达尔文归化谜团的研究范畴,从而为这一长达150年的谜团的和解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