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我校海洋学院荣获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E15管节“集体特等功”

稿件来源:海洋学院 作者:海洋学院 编辑:蔡珊珊 发布日期:2015-07-15 阅读量:

港珠澳大桥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项目,是快捷连接香港、珠海、澳门这一世界最具活力经济区的超大型跨海通道,是备受瞩目的“世纪工程”。

岛隧工程是港珠澳大桥的“核心工程”,由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承建。岛隧工程由沉管隧道和东、西人工岛等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海底沉管隧道总长5664m,基槽底标高-45m,由33个巨型管节水下沉放对接而成,是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沉管隧道之一。岛隧工程的长距离通风及安全设计,超大管节预制及其在复杂海洋条件下的浮运和沉放,高水压条件下管节的对接和水密性、耐久性,基槽软土地基不均匀沉降控制等技术均要达到世界最高水准。

面对这样一个规模大、工期紧、难度高、风险大的“超级工程”,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的建设者们研发了国际专家不曾想象的多项创新设计,攻克了施工过程中随时遇到的诸多工艺难题。

然而,2014年11月16日,E15管节沉放安装窗口期前后,基槽碎石垄床出现了异常的泥沙回淤现象,淤积厚度超过设计安全要求,回淤物的性状也发生了变化,现场决策组紧急磋商,审慎中止了E15管节安装。

2014年12月20日,受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的委托,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和中山大学组成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基槽泥沙回淤预警预报”联合攻关组。此后三个月,联合攻关组开展了含沙量、流速观测、底质取样分析和基槽内淤积物密度测量等大量现场调查和分析研究工作,厘清了基槽发生异常回淤的泥沙来源和成因机制,并提出了多项防沙减淤措施,为工程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2015年3月26日早上8时,E15管节成功沉放。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给泥沙回淤攻关组4个参与单位颁发“集体特等功”,中山大学获此殊荣。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基槽泥沙回淤预警预报”联合攻关组组长王汝凯设计师认为,泥沙回淤研究必须由岛隧工程密切结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预警预报的时间尺度由常规的年、月尺度缩短为天、回淤厚度预报精度由米提高至厘米级,还要对回淤物特性和强度进行评判,这是联合攻关组在泥沙回淤领域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广东省常务副省长徐少华指示:E15至E33管节的沉放,须牢固树立大局观念,继续执行既定工作,必要时全程关闭内伶仃岛附近水域海砂开采活动;正视当前困难,积极攻关,吸收省内研究力量,准确掌握科学数据,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各方全力配合,创造安全施工环境。因此,作为联合攻关组重要成员,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委派河口海岸研究所李春初、雷亚平、郭晓娟等教师组成的专题研究小组,积极参与E15管节及其后续管节的基槽泥沙回淤预警预报研究工作。中山大学研究小组,依托珠江河口50余年研究积累,在“伶仃水道-铜鼓浅滩-龙鼓水道”滩槽动力地貌格局、高盐陆架水入侵沉积动力效应和河口羽状流动力结构等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随着泥沙回淤研究的深入和岛隧工程项目部防沙减淤措施的推进,2015年4月12日,6月10日,6月27日,E16、E17、E18管节相继水下沉放对接成功。2015年7月12日,E19管节泥沙回淤预警预报工作又全面铺开。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继续紧张而有序地向前延伸,延伸的是建设者的智慧和勇气,也是国家和人民的希冀和期盼。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