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五彩经幡绕康园 汉藏共融情谊深

记中山大学第二届藏族文化节

稿件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黄怡辛 李昊泽 | 摄影:邱梓豪 编辑:刘嘉 金凤 发布日期:2015-06-20 阅读量:

6月11日,为期三天的中山大学第二届藏族文化节正式拉开序幕。亲新广场上飘扬的五彩经幡,一个个穿着精美藏装的身影,构成了中山大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本届文化节由校党委宣传部、校团委、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联合主办,社会学与人类学院学生会、中山大学藏族学生、西藏民族学院交换师生共同承办。活动以“藏家风情”为主题,由“藏族历史文化展”和“藏族文艺晚会”两个部分组成,融入更多风俗元素和文化内涵,向广大师生展示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特色展览体验藏族风情

11日上午10时,“一路格桑花”藏族文化展在亲新广场拉开帷幕,藏家饮食、特色物品、藏地服饰、藏文译名和旅游攻略五个展区,全方位展示了藏族风俗文化。广场中央摆放着藏族学生亲手制作的切玛盒,金色的斗型盒子里盛着炒麦粒和糌粑,插着青稞穗、红穗花和酥油花,这是藏历新年必备的吉祥物。措加卓玛说,这是为了表达对文化节的美好祝愿。

藏家美食

藏家饮食区引来不少学生驻足品尝

藏家饮食区无疑是最热门的展区,长桌上摆满了新鲜美食供师生品尝:用青稞面和酥油茶揉成的糌粑、藏区大年初一必吃的油炸卡萨、味道浓郁的奶干和奶渣、风干的牦牛肉,还有甜茶、清茶、酥油茶和青海酸奶等特色饮品。前来帮忙的汉族学生白存霞透露,大部分食物是前一天才从西藏空运至广州,而不便运输的卡萨是借用老师宿舍制作的,糌粑则是现揉的,保证了绝对的新鲜。藏族同学们还特意准备了味道较为清新的“改良版”酥油茶,让非藏族同胞更容易接受。

饮食区对面是特色物品展示,藏文书法、转经筒、玛尼石、藏香、藏药、佛珠等等琳琅满目。看到一位参观者对彩色的玛尼石爱不释手,尼玛赤烈便热情地解说,藏民相信只要日夜默念玛尼石上的六字真言,就可以祈福消灾。

藏地服饰区吸引师生前来试穿并与藏族同学合影留念

藏地服饰区也甚是热闹,试穿者络绎不绝。“穿上藏装的那一刻我特别兴奋,觉得很精美很好看”,一位连续试穿了两套藏装的女生难掩欣喜。来自中文系的仁增曲珍介绍道,藏族同学们为了这次展览,纷纷拿出从家乡带来的藏装,包括了卫藏、康巴等地区的不同款式,长袍短装,纯色花色,不一而足。她自豪地说:“藏装是藏族文化的重要标志,藏族人每逢重要节庆都会穿,所以今天我们也都穿上了传统服饰庆祝这个节日。”

藏文译名区,一名藏族同学正专注地把参观者的中文名译成藏文

在藏文译名区,藏族同学正专注地把参观者的中文名翻译成藏文,写在精美的明信片上。旁边的旅游攻略区内,来自西藏南部的美夏早已准备好了相关资料,为参观者介绍藏区的著名景点。展区周围还放置了20多块展板,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藏族饮食、医药、建筑、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我校研究生支教团、藏语学习班等的精彩故事。

精彩的藏族文化展持续了8个小时。上午还是艳阳高照,藏族学生耐着高温穿着藏装迎来送往;下午却暴雨忽至,然而他们仍坚守展览区,雨过天晴后,十几位藏族同学带领路人跳起欢快的锅庄,热烈的气氛将阴霾一扫而空。在西藏,“歌舞”并不限于舞台表演,而是“家家有舞,人人能跳”。

藏歌藏舞演绎藏族文化

13日晚上7点,本次文化节的第二个重头戏——藏族文艺晚会在熊德龙学生活动中心倾情上演。副校长颜光美出席了晚会,学校宣传部、校团委、校学生处、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相关院系的领导和教师前来观赏,曾参与西藏民族学院对口支援工作的教师、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应邀参加。

藏族文艺晚会现场,颜光美副校长致辞

晚会现场悬挂着经幡,摆放着切玛盒,藏族文化标志点缀着舞台。颜光美在致辞中表示,藏族文化节为校园文化增添了一道绚丽的风景线,体现兼容并包的校园文化特色,意义重大,希望能够长久办下去。有感于赴藏慰问学校支教团期间的体会,颜光美鼓励大家一定要去西藏看看,欣赏西藏美景,感受藏族文化。

来自我校和华南理工大学的藏族学生与西藏民族学院的交换生共同演绎藏地舞蹈

来自我校和华南理工大学的藏族学生与西藏民族学院的交换生,共同演绎了“我爱的西藏”“与时俱进的西藏”和“舞出色彩的西藏”三个美妙篇章。开场舞蹈《羌塘阳光》很快点燃了全场气氛,身穿褐色衣服的魁梧男子汉豪迈地摇摆,红衣白帽的长辫子女孩轻快地舞动,在场的观众连连叫好。紧接着,考古班班长落松登堆以优美缠绵的歌声,表达对如诗如画的故乡的牵挂;曾参与学校90周年校庆校友音乐作品及校园歌曲演唱会、第29届维纳斯歌手大赛的社会学大一学生顿珠江村,以高亢辽阔的嗓音,把现场观众带进《神奇的西藏》,领衔跳起《深情的弦子》,舞步多变,尽现豪放粗犷之美;东校区的益西用藏语深情演唱著名歌曲《贝加尔湖畔》,引来粉丝献上洁白的哈达;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藏族学生跳起激情四射的现代舞,展现与时俱进的藏民面貌;伴随着喜庆锣鼓声的群体舞《喜相会》将晚会推向高潮。

晚会穿插着有趣而温馨的互动环节。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分享了他们在西藏支教的心路历程。一位即将加入支教团的工商管理系男生说:“人们说支教是一场修行,我希望去西藏这个圣洁的地方,来一场更加纯粹的修行。”传播与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庆双朗诵了一首原创诗歌,模仿仓央嘉措的风格表达对藏区生活的向往:“美丽的姑娘,你来自东山顶上,我转山转水,只想转到你温暖的身旁!”此外,晚会还邀请观众上台揉糌粑、猜藏装,最后,现场师生齐聚舞台,伴着轻快的节奏,共舞《芒康锅庄》。

本次藏族文化晚会使用汉藏双语主持,藏族演员共有30余位,每人身兼演员、导演、场务、后勤等多项工作。主持人丹增吾金事后说:“舞蹈演员大部分没受过系统的歌舞训练,但是在一个月内就完成了编舞和排舞,连舞蹈所用的道具‘弦子’都是亲手制作的。”参与晚会筹划的次仁顿珠说,正是传播民族文化的热情让他们聚在一起,希望能够通过文化节让更多人了解藏族文化,实现“美美与共”。

援藏十余载播撒汉藏情谊

至此,中山大学藏族文化节已经成功举办两届,记录了内地与沿海、藏族与汉族之间的友好交流。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党委书记侯志红表示,今后的藏族文化节计划增加学术性活动,邀请藏族学者前来开办讲座、沙龙,使广大师生对藏族文化的理解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层面。

藏族文化节的主力军之一是西藏民族学院的交换生。2011年,我校人类学系主任刘志扬教授挂职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副院长,在当地设立了考古与博物馆学,并提出两校联合培养的设想,得到了双方学校的大力支持。2012年,中山大学与西藏民族学院正式签订了《西藏民族学院与中山大学联合培养民族学和文博专业本科生协议书》,每年在这两个专业中挑选20名优秀学生,到我校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系开展大二一年的学习生活,简称“1+1+2”培养模式。2013年秋季,首批西藏民族学院的交换生来到中大;到今年7月,第二批交换生完成交换学习即将离开。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斯虹谈到,藏族交换生十分喜欢中大包容开放的校园环境,对这里的一切都很感兴趣,他们朴实善良的气质也影响了身边的中大学生。

其实,我校与西藏地区早已结下水乳交融的情缘。十几年来,我校每年派出骨干教师,前往位于古都咸阳的西藏民族学院进行对口支援,进行学科建设、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并着力建设实验室、数字图书馆、校园信息化系统等,为西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此外,自1999年以来,我校研究生支教团每年赴西藏林芝地区支教,坚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除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他们还充分整合学校及社会各方力量,开展“一帮一”、募捐助学、开拓多媒体课室和艺术教育实践基地等活动项目。

一届届援藏师生回到中山大学后,忘不了援藏期间种下的友谊,也带回了藏族文化;近年来活跃在校园里的西藏民族学院交换生,通过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让更多中大师生了解西藏与藏族文化,使得汉藏两族的友谊在康乐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正如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大三学生的阿江所说,“中山大学就像一个民族融合的大家庭”!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