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暨学术骨干会议在北京召开。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王晓东院士,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协和医学院曾益新院士,南方医科大学姚开泰院士,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孔祥复院士,中山大学副校长马骏教授、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以及协同单位的领导和80余位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骨干专家与会。会议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徐瑞华主持。
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暨学术骨干会议在京召开
王晓东院士肯定了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的工作成绩,并指出,该中心已全面开展了实质性协同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对推动我国的肿瘤学研究及诊疗模式产生了影响。
马骏副校长表示,中山大学将对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给予全力支持。
曾益新院士向与会人员做了年度工作报告,全面介绍了该中心组建历程、发展思路、建设成效以及影响;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两位青年后备人才蔡木炎、周鹏辉做了工作成绩汇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安华教授代表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乔友林教授领衔的课题组,介绍了拟开展的多中心协作研究。
学术委员会专家及学术骨干围绕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未来的发展进行了热烈讨论,一致认为,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成功搭建了一个系统性的平台,集成中国最具有优势的肿瘤医院临床资源、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基础研究优势平台、抗肿瘤新药研发百济神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如果能做好协同合作、无缝衔接,将解决目前基础研究与临床脱节的问题,让世界患者受益。为进一步推进临床研究公共平台建设,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临床研究将考虑纳入分子指标作为入组标准,三家医院的分子诊断平台逐步形成和采用统一标准,实现伦理评审互认、建立统计支持平台、统一标准的样本资源库和随访中心,最终提高临床研究的质量和效率。
针对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下一阶段的工作,会议提出如下意见:一是在总结该中心工作成绩时,用数据佐证以达到更令人信服的效果;二是医院综合实力和发展前景取决于科学研究实力,三家医院应通力合作,以制定和推广新的、统一的诊疗方案,提升诊疗效果为目标,逐步惠及国民健康;三是临床-临床的协同已建立扎实的基础,还需完善制度保障,基础与临床的协同应着力思考如何驱动创新,进一步探索药厂合作的机制保障。
曾益新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本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实现了深层思维交流与碰撞,针对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工作目前存在的薄弱之处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下一阶段的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