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做客我校生命科学大学院,做题为《生命的星球》的学术报告,吸引了500余师生前来聆听。
报告会上,施一公从宇宙的历史讲起,指出宇宙浩瀚宏大,人类文明诞生得不可思议,而细胞、蛋白质等微观世界之美,以及分子、电子等超微观世界之美,令人震撼。生命科学是引领现代大学发展的核心支柱学科,也是21世纪最重要的支柱学科,其发展前沿是现代生物学,而现代生物学又是临床医学的基础。施一公认为,结构生物学虽然只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小分支,却极为重要。它通过原子水平的空间三维结构,探究生命过程,并通过分子制药改进生命、改善生活质量。
在互动环节,师生们争相提问,涉及对生物领域的科学问题的探讨、关于科学信仰和科研思维的讨论等。对此,施一公表示赞赏,认为生命的本质是体验,并鼓励大家在科研的道路上要充满信心地去尝试,要坚持不懈地去追求。
施一公于1985年保送至清华大学;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1998-2008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2008年全职回清华大学工作。施一公主要运用生化和生物物理的手段研究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重要膜蛋白及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系统阐述了哺乳动物、果蝇、线虫三种模式动物细胞凋亡蛋白酶激活、抑制、再激活及调控的分子机理。曾获舍尔学者奖、雷拓爱伦学者奖,获得2003年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2010年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2010年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2010年谈家祯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2014年度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中国医药最高荣誉的“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2013年5月,入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