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南地区首台达芬奇外科手术机器人在我校附属第一医院正式投入使用,该手术机器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外科手术机器人,附属第一医院近日运用机器人已成功开展多例胃肠、肝、胆胰、泌尿方面的手术,标志着华南地区的外科手术正式跨入“机器人时代”。
达芬奇机器人三大组成部分:外科医生控制台、床旁机械臂系统、成像系统
最先进手术机器人亮相 高精度、广视角、低感染
手术机器人的全称是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英文名da Vinci S,即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由Intuitive Surgical与IBM、麻省理工学院和Heartport公司联合开发的一种新型微创手术设备。
华南地区首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于今年年初落户附属第一医院手术科大楼,经过前期的安装和调试,日前已正式投入使用。
与传统微创技术相比,机器人手术具有多方面优势。对操作的医生来说,手术机器人在临床领域的应用将外科手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精确性方面,手术视野放大倍数可以达到10倍以上,能为主刀医生呈现患者体腔内三维立体高清影像,极细小的血管也能一目了然,同时手术器械可以模拟人手腕的灵活操作,滤除不必要的颤动,超越了人手的精确度。在灵活性上,机器人有7个可旋转540°的手术器械,即使在人手不能触及的狭小空间也能精准操作,超越了人手的局限性。在安全性方面,机器人有实时监控系统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杜绝误操作的发生,同时避免了主刀医生与病人的直接接触,可减少手术医生的感染(如乙肝、艾滋病等)风险。
此外,手术机器人还提高了主刀医生的舒适度,主刀医生只需要坐在操作区进行操作即可,避免了长期站立带来的疲劳感。
与普通腹腔镜相比,通过手术机器人进行的手术创伤更小、失血更少、手术适应指征更广,临床实践表明,患者在术后恢复更快,愈合更好,能缩短住院时间。
操纵“机器人”手术需培训后持证上岗
据了解,目前国内约有30家医疗机构引进了34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香港也有8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该设备广泛应用于外科大部分领域的微创治疗,包括成人和儿童的普通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头颈外科以及心脏手术等。
为加强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实施心脏手术技术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国家卫生计生委曾于2012年制定发布了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实施的相关技术规范和培训管理规范。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正式投入使用前,附属第一医院组织了第一批外科专家及护理人员到香港中文大学亚洲达芬奇机器人腹腔镜培训中心进行学习培训,外科何裕隆、匡铭、彭宝岗、殷晓煜、丘少鹏、姚书忠等主刀医生以及手术助手、手术护士等均通过培训考核取得相关资格认证,接下来还将有更多外科专家陆续赴香港接受培训考核。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场景
华南首例机器人手术获成功
近日,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何裕隆教授、谭敏教授,肝外科匡铭教授、彭宝岗教授,胆胰外科殷晓煜教授,泌尿外科丘少鹏教授等,先后通过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开展了10多例手术,成功率百分之百。
其中,首例手术由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助理、胃肠外科中心主任何裕隆教授为主操控人,吴晖副教授为助手,术中成功为一位63岁男性患者切除了乙状结肠巨大息肉。手术仅在患者腹部打了4个约1公分的切口就成功切除了巨大息肉,患者术后第2天即下床自由活动,第3天康复出院。
附部分手术简况:
3月12日附属一院副院长、肝外科匡铭教授、彭宝岗教授,3月25日胆胰外科殷晓煜教授先后利用机器人实施了胆囊切除术,并在4月7日和4月9日分别实施了肝脏手术。
3月16日,何裕隆教授和吴晖副教授为一位患有腹膜后巨大肿物的25岁的女性患者进行机器人腹膜后巨大肿物切除手术,该手术难度极大,肿物巨大,暴露困难,周围血管丰富,极易出血;周围重要脏器多,易发生副损伤。主刀医生充分利用达芬奇机器人三维视野、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灵活的操作能力,顺利完成了该手术。术后第3天患者即康复出院。
3月18日,泌尿外科丘少鹏教授手术团队通过达芬奇机器人成功为两名前列腺患者实施了前列腺癌根治手术,平均手术耗时约3小时,手术填补了华南地区在机器人辅助泌尿系统领域的空白。据了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泌尿系肿瘤、泌尿系整形手术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在美国,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性手术基本代替了传统开放性手术和普通腹腔镜手术,由达芬奇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性手术占85%左右,已成为前列腺癌手术的金标准。
3月19日,何裕隆教授和吴晖副教授为一位51岁的男性患者进行机器人直肠癌根治术。该患者体型肥胖,腹腔、盆腔空间小,为手术的暴露、分离增加了不少难度。手术仅通过腹部四个约1公分的切口顺利完成,出血不到50毫升,已康复出院。
3月19日,胃肠外科中心副主任、直肠肛门疝外科主任谭敏教授和谭进富主治医师为一位47岁的男性进行了机器人直肠癌根治术,肠切除、淋巴清扫及肠吻合均在机器人辅助下完成。由于肠管系膜的分离、血管的结扎、淋巴结清扫、肿瘤肠段的切除及吻合器抵钉座的放置均在全机器人下进行,腹部切口仅为取出肿瘤肠段的出口,因此病人的腹部只有一个4cm的切口。这在普通腹腔镜设备下完成这些操作是很困难的,特别是腹腔镜下缝合、打结更是困难而且费时。显示出达芬奇机器人在完成镜下切除、缝合和吻合的明显优势,术后已康复出院。
4月3日,何裕隆教授和吴晖副教授为一位53岁的男性患者完成了达芬奇机器人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术中出血只有约5毫升。同样采用通过在腹部作四个约1公分的切口顺利完成了手术。术后患者康复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