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专题报道】木秀于林而风必助之

我校辩论队斩获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冠军

稿件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朱伟鸿 |摄影:杨天益 编辑:蔡珊珊 发布日期:2015-04-21 阅读量:

4月15日,我校辩论队斩获第五届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冠军,打破了五年来大陆队伍在这一顶级赛事中的冠军荒。

本届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于2014年9月启动,吸引了国内外246支队伍参赛,历时6个月的选拔,有16支队伍脱颖而出,参加最后的角逐。经过激烈的厮杀,我校辩论队技压群雄,夺得冠军;新加坡国立大学获亚军;香港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并列第三名。这是我校时隔十二年后再次在顶级华语辩论赛事中问鼎冠军,令人欣喜的是,来自2011级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的池也还摘得“最佳辩手”的桂冠。

夺冠不易,不吃不喝不眠不休

当听见中大辩论队夺冠时,池也的第一反应是:“终于可以睡了。”

队员们用“几近不吃不喝不眠不休”来形容他们赛前的状态。“那天打完比赛已经四五点了,我们队晋级,但下一辩题准备不是很充分,对手是小组赛曾经输过一场的香港大学,因此需要更努力去做准备。”而下一场比赛是第二天下午一点,可以准备的时间一天不到。当回到住处时已经六点了,简单吃点泡面,辩论队就投入到了紧张的讨论。到了凌晨一点,讨论得出了初步结果,各自回去写东西准备资料,由队长池也将讨论结果整理写下,再交由队员们对着进一步查找资料。为了不浪费宝贵的赛前准备时间,队员们采用了“轮班制”,使平均睡眠时间能勉强凑够5小时。第二天早上,简单吃点零食,又抓紧一分一秒聚在一起讨论。池也笑着说道:“这几天的节奏一直都是这样,除了下午吃点东西,大概就是不眠不休不饮不食了吧。”

我校辩论队载誉而归

我校团委副书记、辩论队教练肖力向记者解释道:“之前‘不吃不喝不眠不休’,这叫应激状态。在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素分泌极强,这是因为他们给了自己大脑一个重要程度的提示:比赛太重要了!所以,身体会把全部潜能用内分泌方式激发出来。”得知获得冠军的一刻,队员们似乎突然没有了感情,“血液也不想流了”,困意如潮水般涌来,这是激素骤然撤退而产生的疲劳感。“他们实际上是用自己的信念和热爱在支撑自己完成这件事,就真的是这样的感觉。”肖力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

熬夜对于辩论队来说是家常便饭,常常有大量的日常训练,又要兼顾学业,有比赛时,甚至是伴着微熹的晨光入睡的。跨校区训练也是辩论队需要克服的困难。队里有几个东校区的队员,而训练常常安排在南校区,往来两个校区之间就要花一两个小时,即便如此他们也从未叫苦叫累或因此中断过训练。在问及业余时间和课外生活时,他们的答案一致的整齐——辩论;而在被问到“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时,大家又异口同声地回答:“赢比赛。”

他们用“战友”一词来形容队员们之间的感情,吃、睡、训练、比赛都呆在一起,共同讨论,共同作战。如果有人过生日,大家会一起庆祝,甚至队员们平日里勤工俭学赚取的一些“外快”,也会自觉地按比例上交作为队费。正是这种战友般的感情与默契,使得他们在辩场上无缝配合,共抗强敌。

博而论战,通识教育当百万兵

天赋重要还是苦练重要?队员们总结为“99%的汗水加1%的天赋”。

相对于“天赋”而言,辩手们必须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应对不同的辩题,在不同的领域游刃有余。知识面不仅要宽,还要深,有些比赛甚至就是需要依赖知识面来碾压对手,获得胜利。池也举了决赛一例来说明知识面的重要性。

这次决赛,对方辩题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我方是“木秀于林,风必助之”。对方举孔子为例,说明优秀如孔子者因想法与众人不一样,受到大家的围攻。对此,池也则举了庄子的例子加以反驳:庄子也很优秀,但是并没有人站起来打压他,可见打压是因为其中有利益冲突,而不是因为优秀与否。对方回应:“在楚国时,惠施也嫉妒庄子,还想干掉他。”因为对这部分背景知识有所了解,池也立刻再度反驳,“惠施想打压庄子是因为他以为庄子会威胁他的宰相位,当庄子说他对宰相一职不感兴趣时,便不再管他了。这其实还是个利益冲突的问题。”

辩论需要通过对各方面知识的把握,来获取攻防的优势。虽然作为理工科的学生,池也的知识面却非常广,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涉猎法学、宗教、政治和哲学等各个领域。“我有选过很多哲学类的公选课,中大有非常多的通识课,能够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在提升知识视野和深度方面,队员们认为学校的公选课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辩论队宽广的知识面和学校推广通识教育的发展不无关系。老师在台上讲中国史中的先秦,学生要同步阅读《左传》原文;讲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也要求学生阅读柏拉图的论著和荷马史诗;曾有一名理科生因为无法通过文科通识课,写了一封感人的信向老师求饶。这些都发生在中大的通识教育课堂上,如此之严格,在一些大学看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然而,在我校博雅学院院长甘阳看来,“本质上,通识教育就意味着更高标准”。2009年开始,中山大学推行了面向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共同核心课程”方案,共分为四大类:中国文明,全球视野,科技、经济、社会,人类基础与经典阅读。本科生毕业必须修满16个学分,每类要求4个学分。“视野开阔,对知识容易触类旁通,学习能力增强,在单位时间内学到的东西更多。”池也这样评价通识教育对自己的影响。触类旁通,学以致用,这也正是我校积极开展通识教育的目的之一,而“人心向学”的学风贯穿始终,更是对每一株“秀木”都倾而助之。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精神在中大辩论队学子的身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八方相助,中大精神薪火相传

说起这次比赛的主教练马薇薇,打辩论的人或许都知道。她是中山大学前辩手, 2002年全国大专辩论赛冠军队主力三辩,200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冠军队主力三辩,人称“温柔一刀”。但她更为人熟知是在2014年参加了《奇葩说》,在节目中将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受观众喜爱,被称为“神一样的队友”,并获得第一季《奇葩说》第一名“奇葩之王”。可是,众光环加诸一身的她,在中大辩论队队员们看来,却更像是一个可亲的大姐姐。

“她并非校队的编制,只是出于对这件事情的热爱,愿意把大把的时间扔在这儿。贴机票从北京飞过来,请孩子们吃饭。她做出这种贡献和孩子们一样,就是出于热爱。”据悉,在这次比赛期间,即将上映的电影《速度与激情》团队来中国做宣传,采访邀请了马薇薇,出场费非常之高,然而,她却选择把时间花在对孩子们的训练上。

决赛当天,马薇薇发布了一条微博说道,时隔十二年,中大再次在国际赛夺冠。其间多年,全赖她当年队友林瀚带队才能薪火相传。前前任队长李微中忍受她训练中极不稳定的情绪协调全队上下关系,梁秋阳,陈庭坚,刘兴汉虽因毕业不能上场但一直带队训练……荣誉归于你们,荣誉归于中大。”

校团委为辩论队提供了很多支持;除了林瀚教练,还有许多中大老师也在辩论队里提供训练指导;已经毕业的前队长李微中现仍在校队里做陪练,被队员们称为“中总”,他也是队伍后勤的有力保障;2014届哲学系的刘兴汉,毕业后仍兼任着教练工作,直到两个月前出国深造才不得不离开辩论队;还有一众已经毕业的前辩手,也都默默地守护着中大辩论队薪火相传的温暖与精神。

学校方面更是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资源支持:提供专门的训练场所,安排指导老师团体,提供物资帮助等,这些都保证了日常训练能够有效进行。在这次比赛中,学校为辩论队解决了交通和食宿等经费问题,使队员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赛前准备之中。

我校历来注重对学生辩论方面的培养,中大辩论队更是在诸多大小赛事上载誉而归:2003年,全国大专辩论赛夺冠; 2007年,粤港澳高校普通话辩论赛冠军;2009年首届粤港高校辩论赛冠军;2011年粤港澳高校普通话辩论赛亚军;2013年,广东省首届大学生“廉洁诚信”主题辩论赛总冠军;2014年,全国大学生电视辩论邀请赛总冠军;2015年,第五届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冠军……一路走来,数次顶级赛事的辉煌战绩,是中大辩论队精神薪火相传的累累硕果,这离不开队员们焚膏继晷的付出,也离不开老师和教练的指导,更离不开学校的培养和大力支持。决赛那天,无数中大师生在屏幕前关注着,赛事报道和获胜的消息在朋友圈里疯狂地传开。我校辩论队代表中大出战,他们背后却是全体中大人。

在问到他们获奖以后的打算时,队员们的语气却很平淡:“没什么计划,就继续好好打辩论。”在他们身上,看不见一丝懈怠。一支队伍要问鼎冠军,路途从不轻松,是赛前不吃不喝不眠不休的狂热,是辩而遍学的孜孜不倦,当然,他们的背后还有母校的殷殷关切。木秀于林而风必助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一支队伍,一定还能走得更远,还能取得更多辉煌。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