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肿瘤医院内科林桐榆教授课题组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IF 30.4)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这一研究对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合并乙型肝炎患者的合理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目前,全球约有3.5-4亿人感染乙型肝炎(HBV),仅在中国就有近1亿感染者,虽大多为非活动性的病毒携带者,但每年仍有约50多万人死于慢性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损害和肝癌,而同时合并有HBV感染的肿瘤患者亦不在少数,因抗肿瘤治疗中采用的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化疗导致HBV 再激活的情况较为常见,特别是在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的淋巴瘤,其中部分亚型患者合并HBV感染的机率明显高于实体瘤,例如最常见类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其合并HBV感染者几可高达30%,虽然业界已有人注意到合并有DLBCL及HBV的患者在新时代以利妥昔单抗(Rituximab)为基础的治疗方案下可能造成两种疾病的相互干扰影响疗效,但其两者的具体关系、如何合理治疗一直没有系统而权威的研究可参考。
林桐榆是在国际上较早投入研究淋巴瘤与乙肝感染关系的著名专家,在早期的研究中发现由于受到肿瘤及其相关治疗(包括B细胞靶向治疗和系统化疗等)的双重打击,此类病人易出现乙肝病毒复制的激活和肝功能的损害,增加了治疗相关毒性甚至死亡率,同时由于肝脏的损害,亦影响抗淋巴瘤治疗的实施,甚至导致治疗失败、肿瘤进展,目前尚无针对此类患者的标准治疗方式。
在林桐榆的主持下,由内科黄河博士、李学莹博士参与,联合中国南方10家肿瘤中心(科室)共同开展了一项随机研究,从2008年开始,针对HBsAg阳性的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在接受R-CHOP方案化疗的同时使用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比较预防乙型肝炎激活的疗效,探索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持续时间,探讨HBV激活的高危因素。经过四年的试验观察后,研究结果证实在DLBCL合并HBV的患者中,恩替卡韦比拉米夫定显著减少乙型肝炎激活的发生,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用药是HBV激活和乙型肝炎激活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预防性使用恩替卡韦患者HBV激活和乙型肝炎激活风险显著降低。
这一研究强有力地支持了恩替卡韦能明显地降低HBV再激活、病毒性肝炎的发生以及因肝炎导致的化疗延迟,为DLBCL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建立了标准的治疗方式,对淋巴瘤的整体治疗有较大意义,完善对乙型肝炎感染的认识和处理。
林桐榆课题组在2013年美国临床肿瘤年会(ASCO2013)上以大会口头报告的形式公布了这项研究结果,并入选了当年“The best of ASCO”,这不仅是中国淋巴瘤相关研究首次在ASCO大会上口头报告,也是中国的研究首次入选“The best of ASCO”。其最终报告被《JAMA》采纳,这一研究获我校“临床医学研究5010计划”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