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综合新闻

我校徐安龙教授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文昌鱼基因组研究新成果

稿件来源:生命科学大学院 作者:生命科学大学院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5-01-08 阅读量:

最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36计划的资助下,我校徐安龙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完成了中国白氏文昌鱼(Brachiostoma belcheri)全基因组的测序组装、十多个转录组的测序组装和多个独立文昌鱼个体的基因组重测序与甲基化测序。这些全新数据可以让研究人员重新评估文昌鱼和主要脊索动物谱系间各类遗传事件的演化方式和速度。

发出明亮绿色荧光的中国白氏文昌鱼头部和口笠

该研究显示,远古的脊椎动物经历了高速的蛋白质演化、基因重排(即基因位置交换)以及蛋白结构域重组(即不同蛋白结构模块重新组合),但在现代脊椎动物(如人类)中这些演化的速度显著减慢。相比文昌鱼,现代脊椎动物的基因组保留了相对较少的蛋白质多样性,以及较少的核苷酸多态性、蛋白结构域组合数目和保守非编码元件数量。现代脊椎动物还丧失了大量的转座子家族,而文昌鱼则保留了高度的转座子多样性,甚至保留了传说中的“重组激活酶(RAG)”转座子。一般猜测,RAG转座子约五亿年前入侵脊椎动物基因组,最终导致抗体重排机制和适应性免疫的起源。此外,研究人员还在文昌鱼中观察到多细胞动物中已知最快速的外显子重排(exon shuffling)及在其他无脊椎动物中未发现的高水平转座子甲基化现象。

该研究结果发表在2014年12月19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我校生命科学大学院徐安龙教授为通讯作者,黄盛丰副教授为第一作者,中山大学为第一单位。这些新数据和新发现有助于学界进一步研究脊索动物的祖先状态和脊椎动物的起源演化。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