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上午,首位菲尔兹奖华人得主、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先生做客我校9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逸仙名家论坛”,在怀士堂做了题为“数理与人文”的学术报告。我校党委书记郑德涛、副校长朱熹平于论坛开始前会见了丘成桐教授。此次论坛在新数学楼209报告厅设立直播分会场,主会场300余人及分会场100余人共享了此次学术盛宴。
朱熹平(右)向丘成桐教授(左)赠送礼品
作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大家,丘成桐教授讲座一开场的追古述今即非同寻常,让人仿佛置身于文史大家的论坛中。他围绕“数理与人文”的主题,追溯学科源头,旁征博引,中西互印,学科发展介绍史中既富有浪漫的文史气息,又蕴含了严谨的数理逻辑思维。丘成桐教授着眼于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大背景,分别从我国儒家“吾道一以贯之”大一统思想和古希腊“好辩善言”公理探究,对比我国古代五行学说和古希腊五种元素的相似性、我国传统阴阳观点和古希腊对偶思维的巧合等,循迹不同文化创造发展大环境下中西方现代学科孕育成长的不同路径,以独特的角度阐释了文史创作与数理科学研究两者的共通之处,强调了其内在蕴含的丰满情怀,让在场观众无比叹服。
丘成桐教授点明了文学修养中的品质对于从事理工科学术研究的源助力和启发性,通过诗词小说的续写与理工基础理论体系的完善,说明了文学传承创作与数理研究、学科补善的高度相似与共通之处,并用自身从事科研工作的体会,强调了文艺教育及人文素养对数理基础科学研究者的重要作用,指出了近代以来我国学者漠视人文修养的弊病,重申了数理与人文并重的观点。
演讲结束后,在场师生踊跃提问,丘成桐教授也一一应答,与观众进行了互动交流。论坛结束后,朱熹平对丘成桐教授精彩的演讲表示感谢,并向其馈赠了礼品。
丘成桐教授于1993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成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主任。他的工作深刻变革并极大扩展了偏微分方程在微分几何中的作用,影响遍及拓扑学、代数几何、表示理论、广义相对论等众多数学和物理领域。他证明了卡拉比猜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是物理学中弦理论的基本概念,对微分几何和数学物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囊括了维布伦(1981)、菲尔兹奖(1982)、克拉福德奖(1994)、沃尔夫奖(2010)等奖项,是第一位获得菲尔兹奖这项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华人,也是继陈省身后第二位获得沃尔夫数学奖的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