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下午,为期三天的2014中美青年高峰论坛在上海落下帷幕。我校国际汉语学院大四学生夏爱伦作为代表应邀参加了论坛,与美国前总统卡特、中国前驻美大使李道豫、中国侨联原副主席唐闻生等展开对话与交流,并在“全球化与网络一代”青年分论坛上作了题为“A Brief look into the Internet and its Impact on the Globalization of Mass Media”的报告,主要介绍了中、美两国网络的差异以及网络全球化的优缺点。
本次中美青年高峰论坛由教育部指导,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北京大学中美人文交流基地、上海市华侨事业发展基金会、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美国十万强基金会主办,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承办。本次论坛以“青年桥梁:学习,体验和联系”(Youth as Bridge: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Connection)为主题,邀请全国重点大学推荐的优秀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以及部分往届中美杰出青年项目学生参加。60名中美青年在“全球化和网络一代”、“社区建设与公共参与”、“经济发展与科技生活”、“环境和气候变化”等4个分论坛中提交论文,并与多位相关领域的青年精英进行互动与交流。
“获益良多”,谈及参加论坛的感受,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夏爱伦,用了一个中国成语来形容。目前,他同中国妻子及女儿一起在广州生活,并在我校国际汉语学院攻读汉语言本科。在论坛上,他还与其他美国代表交流、讨论。大家纷纷表示,来到中国之后,才发现这个国家跟自己所了解的完全不一样。他认为,增进两国的交流和了解,促进彼此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夏爱伦还表示:“中国跟美国如果有好的关系的话,我们都应该互相帮助,都能得益,一举两得。所以我很希望美国人到中国来,看看中国是怎么样的。”对于这次论坛结束后美国方面提出“推动总计10万名美国留学生赴中国的大学学习”的计划,夏爱伦表示举双手赞成。
论坛闭幕式上,中美两国的大学生就“中美青年的文化交流”、“中美青年眼中的对方”等话题展开交流,并达成“2014中美青年上海共识”,从网络、社区、环境、经济等方面出发,提出必须重新审视青年人在构建、维系和改进中美两国新型大国关系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要正视两国青年乃至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和隔阂,以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视角接纳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