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的资助下,我校生命科学大学院徐安龙教授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类全新的、广泛分布于海胆、海星、海蜇、甲壳类、软体动物及文昌鱼等无脊椎动物中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识别受体,并以文昌鱼为实验动物模型,阐明其中两个成员在肠道粘膜抗菌免疫应答中的协同作用机理。
该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著名综合类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 Nat Acad Sci, USA)2014年9月号上,徐安龙教授为通讯作者, 黄光瑞博士和黄盛丰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这是该团队今年内在该期刊上发表的第三篇原创性研究论文。
病原相关模式识别分子在先天免疫反应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识别病原微生物特征性分子来感知其入侵,进而激活机体免疫信号通路并最终清除入侵的病原微生物。Apextrin样蛋白(Apextrin-like proteins)广泛存在于各类无脊椎动物特别是海洋无脊椎动物中,其基因在不同物种中的表达及调控多有报道,但真正的生物学功能和机制仍不得而知。
徐安龙教授团队长期从事发育与比较免疫学研究,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首次发现Apextrin样蛋白含有一个全新的ApeC结构域(已提交到国际蛋白结构域数据库PFAM中[检索号:PF16977])。该团队进一步从文昌鱼中鉴定出了两个携带该结构域的Apextrin样抗菌分子,功能研究表明,二者均依靠ApeC特异性识别细菌肽聚糖。在肠道免疫反应中,其中一个负责清除细胞外病原微生物,另外一个负责调控细胞内免疫信号通路。两个蛋白质分子细胞生理功能不同但相辅相成,构成互补机制,共同维护文昌鱼肠道系统的健康。对Apextrin样蛋白质分子介导的全新免疫机制的深入研究加深了对免疫防御机制的认识,有助于水产养殖疾病防控及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可望开发基于相关蛋白质和机制的药物分子与医疗技术。
附:徐教授团队本年度的三篇PNAS论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