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至6日,欧洲科学史学会第六届国际研讨会(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在葡萄牙里斯本(Portugal, Lisbon)举行。共约500名学者参会,其中,中国学者10余人。
由我校哲学系组织的研究团队共有8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其中,我校哲学系有3位教师参加,讲师朱一文、江璐为团队组织者,讲师潘大为是团队成员之一。其他成员分别来自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巴黎第七大学、法国国家科研中心。这是该会议参会团队中第一个以中国年轻人为主的团队。
此次会议主要包括3场大会报告、63场专题分会。9月6日下午,朱一文、江璐分别主持了一个会议单元的报告并作报告。朱一文报告了《七世纪中国两种数学教育的模式》(Two Modes of Educating Mathematical Knowledge in 7thcentury China),认为七世纪中国至少存在两种数学教育的模式,分别存在于国子监算学馆和国子、太学和四门馆,并依据儒家经典和算家经典就相关不同之处进行了探讨。潘大为报告了《1920年代中国医学界对西医的接受:张锡纯和他的读者》(Acceptance of Innovation Within China’s Medical Society of the 1920s: Zhang Xichun and the readers),以张锡纯及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的读者们之间的通信,分析了读者们对此书的反应,并进而探讨当时医学界对于西医的接受情况。江璐报告了《一本逻辑学教材的转变:亚里士多德《工具论》科英布拉评注的中文翻译》(Transformation of a Logic Textbook: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Coimbra Commentary on Aristotle’s Organon),分析了这本逻辑教材在西方耶稣会的使用情况及在明代李之藻和傅泛际对这本书的翻译,讨论了翻译这种媒介对于知识传播的作用。
大会还选举出下一届欧洲科学史学会主席。同时,鉴于此次会议有部分中国学者参加,学会前任主席Fabio Bevilacqua建议欧洲科学史学会首次增选一名中国人为委员。经委员会提名与表决,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教授被增选为学会委员。
欧洲科学史学会国际研讨会是国际科学史界的重要年会,自2004年开始举办,两年一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