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重回中大故里,回望百年变迁

我校哲学系师生开展“新老中大一日游”活动

稿件来源:哲学系 作者:陆晓峰、胡天娇 编辑:蔡珊珊 发布日期:2014-07-09 阅读量:

为了迎接中山大学创建90周年暨哲学系创建90周年、复系54周年,近日,哲学系组织了20余名师生参加“新老中大一日游”活动。19名珠海校区2012和2013级哲学专业学生参加了活动。

哲学系师生行走于康乐园

上午,大家从哲学系锡昌堂出发,开始了中山大学南校区之旅。沿着逸仙大道,哲学系陈长安老师先后介绍了哲学系院系调整后的诸办学地点,以及中山楼、梁銶琚堂、怀士堂、黑石屋、马丁堂、中山先生铜像、惺亭、北门牌坊、原岭南大学牌坊等多个历史建筑的历史以及现状。南校区建筑受教会的影响,是中西结合的建筑,许多建筑都有着宗教的色彩。这里的每一栋建筑都有着它背后的故事,有着一届届中大人的故事。譬如,梁銶琚堂是中大学子都不会忘记的地方,每年的毕业典礼以及学校大型文艺活动在这里举行;中山先生“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的训言回荡在怀士堂;黑石屋为美国黑石夫人所捐,是钟荣光之住宅,宋庆龄曾在这里避难,现在为中山大学贵宾接待处;马丁堂是中国第一座混凝土建筑。现今校园北门的“国立中山大学牌坊”是按照原牌坊1.5倍扩大仿制的。原岭南大学牌坊现置于图书馆东北、338栋(民主党派、侨联办公室、活动室)东南树丛中。

每一个建筑都是中大的故事,都是中大给予一届届学生的美好回忆。同学们也在行走中不断提出问题,在答与问的过程中,大家增进了对于中山大学校园以及校史的了解。

文明路钟楼是此行的第二站,也是中大创校最初的校址。1905年,钟楼在广东贡院旧址上建立,遂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和中大校徽的主体图案,也与国立中山大学牌坊一起成为中大师生校园卡上的两大标志性建筑。1924年,中山先生亲手创办国立广东大学,1924年6月9日,中山先生任命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首任校长。最初的教学地址就选在钟楼。这里曾是国民党一大会址,中山先生曾在此系统讲解三民主义,鲁迅先生也曾在此工作过。大钟楼西堂现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曾是文学院所在地,哲学系学生曾在这里就读。历经了校史上的两广师范学堂、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国立广东大学等阶段,这里也见证了由国立广东大学到国立中山大学的转变。虽然中大已经离开这里,但是这里的老树,这里的建筑都铭刻着中大建校最初的印记。

修缮一新的国立中山大学石牌南门正面

之后,大家又一起前往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1932年中山大学迁往石牌校址。1932至1938年,中山大学在石牌校址教学,期间成为中国第一批成立“研究院”的三所高等院校之一。1938年因日寇侵华、广州沦陷,被迫西迁云南澄江办学,1940年再迁粤北坪石。1945年初,三迁梅县、连县、仁化等地。抗战胜利后,迁回广州石牌等原址复课。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原中山大学文理院系与岭南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入驻原岭南大学校址康乐园,石牌校址成为以中大相关院系为基础组建的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学院(今华南农业大学)等兄弟院校的校园。

原初的国立中山大学石牌南门牌坊处于当年中大校区南门的所在地,是学校的正门,也是中大校园现有牌坊的原型。牌坊是迁往石牌校区后所建,正面额刻“国立中山大学”,上款“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二月一日”,下款“邹鲁书”。背面刻“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上款“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春”,下款“邹鲁敬书”。中柱内侧刻“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十一月十一日国立中山大学校门奠基于此,董事,胡汉民萧佛成邓泽如林云陔陈浦棠许崇清林翼中区芳浦邹鲁立石,校长邹鲁书石”,均已在2014年初原样修复。西门牌坊也在2014年得到原样修复,但由于时间关系,此次未能前往。

参观完牌坊之后,大家走进华南理工大学校园,参观了中山先生铜像原奉置地、哲学系曾在的文学院以及《国立中山大学新校舍记》和《明远亭铭》残碑。 1931年1月,日本友人梅屋庄吉赠送国立中山大学一尊中山先生铜像,1933年11月,中大师生将铜像奉置在石牌校园。院系调整后,铜像随着中山大学迁至康乐园。1999年9月,由著名雕塑家尹积昌先生等在1958年创作完成的中国第一尊室外中山先生混凝土塑像,由华工师生正式奉置在石牌校园。

文学院地处衡山,临近泰山路,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思想政治两学院及高等教育研究所所在地。1935年秋,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迁往石牌新校。这里是哲学系在院系调整前的办学地。文学院有着鲜明的中外混合式建筑风格。

《国立中山大学新校舍记》石碑现被嵌镶在华南理工大学2号楼东南侧挡土墙之北面。邹鲁校长在石碑上交代了他遵循中山先生托付、建设石牌永久校园的艰难历程。在碑文末,邹鲁校长提出了“树一最高学府,以救中国救民族”的崇高使命。可是仅仅看着石碑便让人肃然起敬,不禁向这一批功在中大的教育家致敬,也激发起师生投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热情。

在校舍记石牌不远处,《明远亭铭》石碑现在被横置于地,字迹清晰可辨。邹鲁校长1936年应邀出席世界大学会议暨汉特大学(即海德堡大学)五百五十周年纪念会并被授予名誉法学博士。中大师生认为邹校长之行,“明明德于天下,远捄千万世之人旤”,特结构一亭相贺并为之铭。该碑是邹鲁校长治校功绩和中大辉煌的历史见证之一。

石牌校区浓厚的历史气息仍然让大家感怀不已。在游览的过程中,大家一步步增进了对中大校史的认识,也加深了不忘中大使命、传承中大精神、保护中大遗产的感情。

在回程途中,大家分享了对校史的看法,以及大学学习、职业选择等方面的经验。这次活动是创新校史、系史教育,培养爱校、爱系情怀的有益探索,将纳入到哲学系新生入学教育的总体安排中。参与该活动的师生,祈望同样的活动逐步在全校推广,纳入到学生入学、教工入职教育中。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