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3年成功创办“全球观•新视野”系列讲坛以来,校团委始终坚持“人心向学”,迄今已在四个校区共举办了23场高质量的讲座。本学期讲坛正式更名为“学术与人生”系列讲坛,以“弘毅以行远,尚德以至和,修身以效国”为口号,勉励青年学生树立远大抱负,砥砺坚强意志,崇尚仁德,追求真善美,博学古今,拓宽视野。
3月6日至7日,澳门理工学院社会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所王五一教授以《理性与灵性》为主题在东校区、珠海校区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了人类思想演化的轨迹。王教授认为,为学,讲究的是当场消化;为道,则是灵性的教学,无法当堂消化,先记下来,随着人的成长,就会有思想反刍的效果。他强调“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败坏是因为理性成了唯一,而丢失了神圣的灵性。因此中国人需要灵性的回归。
3月6日至7日、13日至14日,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梁柏力副教授在北校区、东校区和珠海校区分享了他对明清时期“闭关锁国”这一说法的独到见解和全新思考。通过解读历史背景、还原历史场景,引导同学们从客观角度看待“闭关锁国”政策背后的原因。他认为,明清作为世界强国,依赖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发展需求较弱,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闭关锁国”,相反明清对待外国新事物兴趣浓厚,创造了如郑和下西洋等伟大壮举,并指出外国科技保护政策和明清的科举制度才是导致明清时代先进科学未能得到发展的根本原因。
王五一教授在珠海校区主讲《理性与灵性》
3月10日至13日、24日至25日,香港大学政治哲学博士凌友诗在珠海校区、北校区和东校区主讲《中西文化情理之辨》和《中国文化的衰落与复兴》。在“如何实现中国梦”的总基调之下,凌友诗博士重点阐释并分享了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与复兴的思考,精彩地解构了中西文化异同之处,并引出“中国梦的核心是中国文化复兴”这一观点。
3月29日,王绍光教授在东校区带来了题为《大豆的故事》的精彩讲座,通过翔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向同学们介绍了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由于受国际资本运作,由世界第一大豆生产国、出口国变成了世界第一大豆消费国。国际资本主宰中国大豆销售的利益链条,逐渐控制中国大豆市场,通过大规模的资本垄断对中国企业及个体种植户造成了极大危害,使得中国在大豆等竞争性行业中丧失主导市场的能力。
讲座举办至今同学们反响热烈,在校团委搭建的飞信群、QQ群以及微信群等交流平台上积极发表听后感,如岭南学院13级李同学听完王五一教授讲座后感叹:“自己顿悟了对灵性和理性的模糊理解,虽不敢说有一家之见,但总算在王教授的开启下不再摸黑前行。”历史学系13级郑同学谈到:“史学总是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梁柏力教授用他独特而睿智的思维展现给我们不一样的明清‘闭关锁国’历史。同一个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只有置身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思其所思,辩其所辩,才能更靠近真相。”
“学术与人生”系列讲坛搭建起一个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的平台,提供了一个多角度思考问题和学术逻辑反思的平台,让同学们可以接触和领会到主流以外的思想和研究方法,让同学们对历史的思考和现实的把握更具系统性、前瞻性和创新性,更引导学生树立起家国情怀,激发报国笃行。
“学术与人生”系列讲坛紧扣学生需求,对讲座组织模式不断创新,包括采用跨校区同步视频直播与互动、开设读书交流早餐会、推行讲座认证激励机制等。四月份开始在珠海校区举办的高质量讲座将会在广州校区试行同步直播与互动,在满足多校区学生学术需求的同时降低组织成本。参考国外高校的主流做法,主办方还设计了读书交流早餐会,在讲座的第二天早上提供一间会议室,让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同学与主讲嘉宾做进一步的深入交流与对话,所有参与的师生也都能享受到简易的免费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