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图志·历史照进现实:你或许不知道的中大体育》专题地址:点击此处查看。
若上溯至十九世纪末格致书院教习“蹴鞠”,中山大学的体育育人之路已悄然走过了一个多世纪。
早期,国民为摆脱“东亚病夫”的污名而锻练体魄,为振兴中华而“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中山先生亦提倡“强国强种”、“尚武精神”,中大也由此形成了重视体育的传统。百年来,中大的学科设置随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但体育始终都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
解放后,党和国家重视学校体育,加强了体育立法,培养了大批体育师资。中大体育传承创新,坚持以“育人”为宗旨,注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90多年前,蔡元培先生在“德育、知育、美育”前加上“体育”以指引北大教育的方向,“凡道德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忠孝,人伦之大道也。非健康之本,无以行之。”中山大学一代代的体育人筚路蓝缕,四位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体育人的故事,或许可以代表中大体育教师体授育人的历程,为蔡元培先生的“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作最好的注脚。
学校体育,去除功利
在中大体育史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不可磨灭的一段。梁兆航是这段历史中至关重要的一位。
梁兆航教授站在英东体育馆前,细细重温当年中大体育之盛
1984年至2000年,梁兆航担任中大体育部主任,推动中大体育教学改革,参与英东体育中心建设,成为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为数不多的委员之一。
从解放初到七十年代,受到民众体育意识不强和政治运动的影响,中大体育教学虽坚持以育人第一、增强体质为目标,但组织却相对松散。在成为中大体育掌舵人后,梁兆航开始改革,推动中大体育进入新的阶段。
梁兆航教授坦言,深受前辈系主任郭刁萍教授的影响,他反对单纯注重纯技术提升的“锦标主义”。他表示,“学校体育不是竞技体育,而是力图通过身体活动教育达到育人的目的,绝不能以功利之心对待”。
课程设置、体质测试、课外锻炼,是梁兆航改革的三个主战场。
他首创了本科生体育的“三阶段教学”:一年级上身体素质课,二年级上体育选项课,三年级上体育选修课。这样有梯度、有弹性的课程,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的体育水平逐步进阶。
他建立起“四年不断线”的体育制度,将体育教学与体质测试挂钩,巩固体育课成效。本科学生四年都要进行体质测试,才能获得体育课学分,否则不能毕业。测试项目包括长跑、50米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立定跳远等,成绩必须达到国家标准。这一制度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在全国大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今天,中大仍坚守着这条体质达标“生死线”。
课外体育则实行院系行政和体育部“双线管理”,即体育部与各学院学工部共同推进学生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俱乐部,满足了学生们的不同兴趣。在课上尚不熟练的内容,学生可以到俱乐部里交流学习。课内外的“一体化”,成为当时中大体育教学的一大特色。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竞赛成绩也非常突出,1993年,中大被评为“全国高等院校课余训练试点先进学校”,而体育工作也顺理成章地列入学校“211工程”八个建设项目之一。
良好的软件也需要有与之配套的硬件。八十年代末,中山大学得霍英东先生捐助,建成当时全国高校中最先进、设施最齐全的现代化体育场馆,将内地高校风吹日晒、灰尘滚滚的“原生态”体育场地远远抛在后面。梁兆航作为系主任,积极参与和推动了英东体育中心的筹建工作。
“英东体育馆尤为精良,采用瑞士屋顶、日本墙砖、加拿大地板,结实耐用,不易磨损,在当时的高校中是首屈一指的。”谈到这些,梁兆航教授记忆犹新,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教书先教人”
提起周岳水,熟悉他的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1964年6月在十三陵水库陪毛泽东主席游泳的故事。“在毛主席上岛休息后第二次下水时,我搀扶着他的右臂走下石阶和斜坡,下水游泳。”周岳水教授回忆道。
周岳水教授翻出许多手稿和证书,向记者讲述他的体育人生
1964年,周岳水在北京体育学院完成了五年的游泳专业学习,进入中山大学任教。除了训练体育生,他也给中文、历史、哲学、地理等系的学生上体育课。“我的教学理念向来很明确——教书先教人”,谈起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周岳水教授如数家珍。
在备课上,他首先下足了功夫,既备技术课,又备思想课,将运动技术与思想教育融合起来,“双管齐下”。他言传身教,时常向学生传递“三原则”:立志、公平、守时。
他认为,“立志”是人生成长的第一步。无论在运动场,还是在生活中,人首先要有勇争第一、不甘人后的精神。他提倡竞争,鼓励冒尖,“要让别人一看就知道,这支队伍是不可战胜的”。
“体育崇尚客观、公平、正义,这也影响我的做事风格,一是一二是二,不容有半点虚假。”对待学生也是如此,在比赛和体育测验中,只要皮尺一量、秒表一停,是多少就是多少,他从来未因学生求情改判过距离和时间。
坚信时间就是生命,他的时间观念强到以“毫秒”来计算。在严格的纪律约束下,他的课没有人会迟到。
身为体育老师,却强调体育尖子不能因为训练而落下功课。在他的身上,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体育技能,更多是读到为人的道理。一名教公共课且已退休十多年的老师,却仍然是学生最难忘怀的老师。毕业的校友们逢十周年回校纪念时,总是特意邀请他参加。周岳水至今珍藏着地质系1991级学生赠他一副镜画,上书“师情难忘”四字,笔画间饱含着浓浓的师生情谊。
“健将”是如何练成的
作为中国大学体育训练基地,中山大学培养出了数支高水平运动队。
和其他的运动队教练一样,康寅老师日复一日地指导和陪伴他的游泳队员
游泳一直是中大体育的“招牌”。中大游泳队现任教练康寅不无自豪地说,作为国家教育部认证的第一批高水平运动队,游泳队历来战绩辉煌:得过全国运动会冠军,保持着亚洲运动会纪录,破过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纪录,参加过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
康寅老师身材魁梧,却透着一股亲和。对队员来说,他既是“严师”,也是“慈父”。
尽管训练环境不甚理想,但在他的带领下,游泳队训练有素,积极奋战在各种竞赛的第一线,专业水平步步提高。
2012年暑假,中大游泳队肩负使命,备战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当时,离正式比赛仅剩三个月,训练的节奏越来越紧张。为了让选手的水平在短时间内提高一个层次,康寅对他们展开了封闭式训练:每天练习,从游泳池一端游到另一端,不停的折返往复;每周定期比赛对比成绩。这些几乎成为中大游泳选手的全部生活。能量的消耗让队员们训练后的食量大得惊人,“与世隔绝”的枯燥练习,对选手是极大的考验。
大家深知,这是一场技术赛,也是一场耐力赛、心理赛。在最困难的关头,选手们哭过,想放弃过。有的选手早晨起来还神采奕奕,一踏进训练场地就两腿发软,垂头丧气。康寅老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于是想方设法为他们减压:有人过生日,大伙儿一起庆祝;每次测验,队里都掏钱买小奖品;每天晚上睡觉,他都为队员们盖好被子……他耐心倾听队员的诉苦和抱怨,一再鼓励他们:“竞技体育就是要超越极限,挺过去了,你今后面对人生的风浪也就会多一份从容。”
队员们哪能感受不到教练的良苦用心?短短一个暑假,几名选手的水平就从“一级运动员”冲到了“健将”级——国家授予运动员的最高等级称号。
“我们培养出的‘健将’不单是游泳的高手,更是综合能力强大的胜者。通过严格的训练,他们的勇气、意志力、心理承受能力也同步增长,这为他们适应社会养足了底气。”康寅如是说。
奥运冠军的教学探索
今年,雅典奥运会女子跆拳道67公斤级冠军罗薇悄然加盟中大,成为一名普通的体育教师。曾经中国跆拳道界的“辣妹”,离开鲜花与掌声,她一心想成为体育精神的布道者,让更多人体悟体育的魅力。
眼前的罗薇老师温婉娴静,曾为奥运冠军的她如今在中大传道授业解惑
开课仅两个多月的她已经感到,教导普通大学生并不比训练专业运动员简单。二者的标准迥异,所使用的方法自然也天差地别。在国家队里,作为教练员的她可以毫不客气、直截了当地指出队员的问题,但是面对水平一般的大学生,原来那套行不通了。
如何将自己积累的运动经验,最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她坦言,“运动带给我的技能、荣誉都是身外之物,而体育精神才是扎根在心中的、夺不去的宝贵财富。”在她的精神世界里,满是对训练中点滴小事的感悟。反观体育教学,罗薇说,几节体育课并不能让学生的运动水平突飞猛进,而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感悟人生,才更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
牛刀初试后,她慢慢找到了“为人师”的感觉。
“自信心是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的秘密武器。”在跆拳道公共课上,她鼓励学生不要怕丢脸,放开手脚去练习,并让大家当众表演学到的技术,展现自我,慢慢感受自己的进步。在练习间隙,这位“常胜将军”用失败经历向学生证明,从失败中寻找成功的因子,重拾自信,这是人生的必修课。
真诚细腻的她还不忘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一次,某位学生在课上闹情绪,令她感到诧异,可她并没有表示责怪,而是在课后与该名学生交谈,解开了她的心结。“这对我来说也是学习和成长。”她对学生能向她敞开心扉而感到高兴。
学生们评价说:“罗老师的课真有意思,我以后还要选!”那一刻,她比站上领奖台还要激动。虽然师者之路依旧漫长,但在教学中体味、在碰撞中调整、在思考中前行,罗薇会在中大续写属于她的体育诗篇。
体育,即通过身体进行教育。个中的含义,恐怕不是人人都可以知晓并践行的。发展身体素质是基础,是目的,但决非体育的全部,健全体魄,健全精神,然后才能成就健全的人格、干健全的事业。这,或许就是体育告诉我们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