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景武教授近照
走进展览厅,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手迹复本、蒋公中正挥毫之寿轴、潘达微的松菊图陈列其中,与民国诸家作品相映成趣。一位耄耋老人缓缓举起手杖,正指陈融字书,念道:“生日明日歆逢元日,中年大年达到百年。这是陈融赠予余父之作,可惜先父未到百年。”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便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家、辛亥革命高州起义先贤陆匡文之子陆景武教授。
11月12日,在中山大学创办89周年之际,现年83岁的陆景武先生将正式把这批珍贵文物赠送母校中山大学,入藏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部善本库。字画共计13种22件,其中既有蒋介石、戴季陶、胡毅、陈融、叶恭绰、陈诚等名流真迹,亦不乏胡汉民、潘达微、简琴石等大家作品。内容多与其父陆匡文先生有关,或是为其贺寿之作,或为留念之作,有多枚珍贵名人钤印,具有较高的艺术及学术研究价值。
此次捐赠对于中山大学意义深远。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陈春声指出,这批文物印证了我校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捐赠者陆景武教授及其家族与中大渊源深厚,所捐字画不仅与中大校史紧密相关,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中山大学乃孙中山手创,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这批文物正是我校历史地位的又一明证。他还认为,大学当靠环境育人,捐赠将大大有利于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发挥,促进中大学术文化的积累。
中山信徒,爱右任草书
采访开始前,陆景武教授在搀扶下缓慢地走到邹鲁校长铜像前,以严谨的九十度姿势三鞠躬,随后才略微放松地倚靠在木沙发上,面带威严,目光炯炯。
回忆当年离开大陆的情景,陆老总是难掩遗憾:“走得太仓促了!家里原收藏着许多字画,走的时候只带出一小部分,几番辗转,现在都失散流落了。这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我此番都捐赠给中大了。”陆景武教授之父,陆匡文先生时任孙中山秘书,在政界交游甚广,加之他热爱收藏,仅民国名人手迹家中就有十几箱。从中亦可窥见陆匡文先生与诸先贤、同盟会员之间的深厚关系。
虽然这批真迹在年代的动荡中损失惨重,孙中山先生所赠“天下为公”手书在80年来的迁徙中却一直紧随左右。“这份手书,父亲将其视作生命。”
陆景武教授回忆,先父早年与姑丈林云陔先生、叔父陆幼刚先生追随孙中山先生,最先在广东高州地区(今茂名、高州)响应武昌起义,成功发动高州起义。为嘉许陆匡文先生高州起义的革命功劳以及协助建立督署稳固革命成果的事迹,“父亲晋谒孙大元帅时,深蒙嘉许,即席亲笔题‘天下为公’横轴赐赠。”为防身后无人知此真迹,他花费10年寻找当年名人留字,包括中山哲嗣孙科先生的亲证。
陆景武教授如此珍视“天下为公”手书绝非偶然,他满怀崇敬地说:“我是孙中山先生的信徒。对于他手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我一生都在追寻和践行之中。”
陆景武教授对这些字画的喜爱溢于言表,问及字画的艺术价值,他表示:“最爱的还是于右任的草书。”当年于老写大字的场景还历历在目,“退居台湾后,我经常和父亲去探望于右任先生,那时候他还常常在写书法。于老看见我们总会问,谁要字,要字的把名字写上来。我先后帮四位华侨拿到了他的字,却总是不好意思写上自己的名字……”后来于老去世,陆景武先生再也没有机会向他求字,幸而在1949年,于右任已赠其父陆匡文先生草书对联数幅。
受赠方中山大学亦对该批文物价值肯定有加,图书馆特藏部主任王蕾认为,这些书画不仅具有书法绘画层面的艺术价值,也保留了早期同盟会会员和民国政要的珍贵材料,因此,应从文化、历史、艺术等方面对文物价值加以考量。对于广东省而言,这批材料则大大丰富了地方文献,其中诸如戴季陶、潘达微等人皆与广东历史文化联系紧密,也构筑了广东人民的集体记忆。
中大学子,念母校师恩
提及为何会把毕生收藏赠予中大,陆景武教授坦言,这源于家族两代人与中大的深厚渊源。
陆景武教授的先辈曾为中大的建立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1923年以后,陆景武的姑丈林云陔先生三次出任广州市市长,1931年以后出任广东省主席。在广东省政府主席任上,他在陆匡文、陆幼刚兄弟的支持和协助下,拨巨款兴办教育事业,大力支持中山大学土地面积扩大,增建石牌校园,建筑新校舍,推动岭南大学校园的拨地增建计划。林云陔先生还曾担任中山大学董事会主任董事,其在石牌校区的题字清晰可鉴。
陆景武教授于1948年广州培正中学毕业后考入中山大学法学院经济系,不久转入岭南大学经济系。在修满岭南大学学分后,于1951年转入香港大学经济系就读,1953年获香港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黑石屋、文虎堂、十友堂……”时至今日,陆景武先生仍对康乐园建筑如数家珍,那段与大师同行的日子仿佛重现眼前。其时,陆景武先生父母已在台湾,他在大陆半工半读,并有幸成为陈寅恪教授的助理。“陈寅恪先生很爱护我,待我如同亲子一般。当时我主要负责整理稿纸,扶他去上课。他眼睛不方便,当要在黑板写字时,我就帮他推粉笔。” 在陆景武先生眼中,陈寅恪教授是谦虚、知责、毅力的师者形象,“堪称学术泰斗”。至今,陆景武先生还对当年陈寅恪教授讲授的“狐臭”段子记忆犹新。
“为什么北方女性内分泌会产生‘狐臭’?陈寅恪先生认为,胡人原本生吃肉,所以有‘胡’臭。后来五胡乱华,胡汉通婚,‘胡’臭便传给汉人。汉人不知道那是‘胡’臭,便叫了它‘狐臭’。”说到这里,陆老心悦诚服地笑起来。
读书期间,陆景武教授亦曾师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科的奠基人梁方仲和经济学家王正宪,其国文功底还受到时任岭大中文系主任容庚的赞赏。
陆景武教授一直感念母校师恩,其所赠字画中,也有许多幅与中大紧密相关。
1929年,陆匡文先生获国民党元老戴季陶赠行书《礼记•儒行章》。其时,戴季陶先生正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1926年6月至1930年9月),他也是国立广东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后的首任校长。
1930年,陆匡文获赠行书陆游《春夏之交小舟早夜往来湖中绝句》,其作者胡汉民先生曾任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委员,国立中山大学董事会董事。1924年6月21日,胡汉民先生代表孙中山先生在国立广东大学邹鲁校长就职礼暨学生毕业礼上宣读毕业训词。1924年11月11日,他又受孙中山之托,在国立广东大学成立典礼上致辞并宣读孙中山手书之校训,堪称中山大学的缔造者之一。
不惑之年,方游五大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陆景武教授的梦想,这一愿景的达成却着实不易。他曾在《我的父亲》中写道:“我这一生得自父荫的太多太多,未能及时送我留英或留美是唯一的遗憾。”其后时局骤变,出国留学这一宏愿只能靠陆景武先生自己努力实现。
1953年,22岁的陆景武先生从香港大学获毕业文凭,通过勤工俭学攒够将近三千元的美金,准备赴美留学。临行前去台湾办理手续,却发现父母正被房东逼迫搬家,于是他毅然放下出国梦,选择及时行孝,奉养父母。陆景武先生的留学基金旋即花光,他便利用英文专长找到中学英文老师一职挣钱养家,后来升至大学的英文讲师、副教授。授课之余,他还去教补习班,收取高额的钟点费。从被迫搬家,到小山坡上的“陆寓”,再到北投复兴一路的花园洋房,陆匡文夫妇在幼子的侍奉下安享晚年。随后父亲病逝、母亲长眠,直至1967年陆景武先生才完全卸下侍亲的重担,时年37岁,距离大学毕业的弱冠之年,已是15个春秋。
对此,陆老从不后悔,“先王以孝治天下,我是做到了的。我不能忍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是因为‘父母在,不远游’?”
“是,但还差了一句话,孔子说的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步入不惑之年,以梦为马,陆老选择再出发。
1976年负笈美国,陆景武教授先后获夏威夷大学旅游工业管理学硕士学位、加州州立理工大学观光管理学博士学位。1981年再赴英国雪利大学观光学院作博士后研究,并进入剑桥大学短期学习“英语演讲学”。
学业有成后,陆景武先生致力于观光旅游事业,曾任中华观光学会理事长及名誉理事长、中华国际两岸观光合作策进会会长、中国旅游协会高级学术顾问、英国观光学会院士等,也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首位华人专家。从事观光旅游管理学研究教学50余年,他最早提出亚太地区“精致观光论”,倡导“观光旅游促进世界和平”,在观光学界和产业界享誉国际,更被誉为亚太地区旅游三位权威学者之一。
因求学与教学交流之故,陆景武教授曾先后五次周游世界,足迹遍及全球五大洲70余个国家及地区。“环球遍游五大洲,获得的是知识、见识与学识,美梦成真全赖坚持、毅力与决心。如今美梦成真,我也渐领悟到孙中山所说的‘开拓视野,美化人生’的境界。” 陆景武教授感慨道。
落叶归根,心系两地情
1998年退休后,陆景武教授放弃在加拿大的优越生活,选择返回大陆定居。这一是由于爱国心的驱使,觉得在祖国可以活得有尊严;二是祖国当时发展需要人才,他认为能为祖国发挥所长、贡献力量,是一种有价值的选择。“少年离家老大回。天地之大,不及家园的呼唤。”陆景武教授深情地说。
上世纪80年代,两岸还处于戒严状态,能够顺利回到大陆,陆景武教授感念时任国家旅游局局长韩克华的知遇之恩:“韩先生是我的‘伯乐’,他发现我是发展大陆旅游教育事业的‘千里马’,为我排除万难。”回到大陆后,陆景武退而不休,来往于北京、天津、青岛、上海、杭州、广州之间,担任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青岛大学的客座教授,分享他游历五大洲七十多个国家的人生阅历与体验,宣传《亚洲精致观光论》的主张与建议。他亦就旅游发展战略以及旅游立法等方面,积极向中央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其真知灼见已被吸纳到今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旅游法》。
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陆景武先生获聘为中山大学客座教授,积极协助酒店管理的培训工作,完成对一批美国教材的翻译,并促成第一批教师赴国外进修。他从事观光旅游管理教学与研究三十年如一日,桃李满天下。
对于两岸局势,陆景武教授持有“谨慎的乐观”态度,主张两岸以观光旅游达到彼此的谅解,进而取得信任,获得友谊,最终实现和平统一。“恩怨老一代会有,但是当代没有,下一代也没有。”因此,他把希望放在青年人身上,并为两岸的交流奔走不辍,呼吁开放大陆生入台 并消除限制,为大陆生争取奖学金和医疗待遇等优惠。
采访最后,他寄语下一代:“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亚洲的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广大青年要保有辛亥革命之精神,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共圆中国梦。”
后记:
采访结束已近黄昏,黑石屋前的大草坪,一片祥和。时陆公匡文十八岁加入同盟会,自撰对联日夕惕励:“爱惜精神,留此身担当宇宙;蹉跎岁月,问何日际会风云。”
而今的马丁堂、怀士堂已不见孙逸仙、胡汉民之面,唯青年意气不灭,雄姿当发。如此,何不读万卷书,立吾志担当宇宙;行万里路,终此生际会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