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下午,由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主办的第五期“博雅教育——汶川震后社区重建计划的科研考察与服务活动”总结报告会在南校区举行。我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陈春声,校团委书记黄毅,教务处副处长陈慧、宣传副部长王丽霞,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党委书记周大鸣、院长蔡禾、副书记张斯虹及嘉宾老师和项目志愿者等出席了本次报告会。
陈春声副书记、副校长转达了郑德涛书记和许宁生校长对此次博雅汶川项目老师和志愿者们的问候。他强调,每期博雅汶川项目均会面临四川自然灾害的挑战,但学校仍然支持该活动。中山大学的学子要关切国家、心系民族,在社会对汶川的关注度渐有下降时,更要坚持持续关注汶川的震后社区重建。这同时是一个学术积累的过程,是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更是同学们培养人文情怀和公益精神的良好机会。博雅教育就是要搭建平台让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同学结成不同于日常的“战友友谊”。他希望笃行中大精神的学子们继续发扬服务精神,关注灾区,心怀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第五期博雅教育汶川项目总结报告会举行
作为博雅汶川项目的总负责人,周大鸣书记指出,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是最早深入灾区考察,并在汶川建立了一批工作站的单位。四川在重建过程中缺乏对震后次生灾难的评估,对重建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估计不足,导致后期在资金维护、旅游景点发展等方面存在困难,而这些正是本项目关注的重点。
蔡禾院长则肯定了志愿者们在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的理智与互助,他强调同学们通过参加活动观察了解社会,透过大的自然灾害观察中国乡村社会里平时难以注意的事物,对于志愿者会收获心灵冲击所带来的反思、批判与思考。
在报告会上,本次项目的带队教师李玉芝汇报了活动的整体情况,四个站点志愿者团队分别做了精彩的展示。水磨和三台的志愿者在当地为留守儿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他们带着孩子到村落去摄影,到室外去观鸟,开设英语班、舞蹈班等,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至今仍保持与当地孩子通信,把他们的照片制作成明信片,把爱延续下去。金波站点的志愿者再现了他们在失去联系三十多个小时里的心情,以及脱险之后对亲人朋友的珍惜、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的体悟。南坝站点的志愿者分别就民间信仰、婚姻家庭、乡村都市化三个专题完成了十几万字的调研报告,分享了自己的调研成果。通过这次活动,志愿者们深刻体会到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不易与坚强,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青年肩上的责任和使命。他们表示活动对自己是一次“成长的蜕变”,让他们学会在社会实践中发现、思考和行动。
第五期博雅汶川项目四个站点虽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四川特大暴雨洪灾影响,但参与活动的39名师生志愿者,依然秉承“服务学习”、“助人自助”的活动精神,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此次分享会不仅是对本期项目的总结和志愿者故事经历的分享,更是对公益精神的发扬和传承。
据悉,“博雅教育——汶川震后社区重建计划的科研考察与服务活动”已走过五载,培养了具有人文关怀、公益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志愿者从全校范围内选拔、培训而出。灾区专业性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和大量科研成果的积累,使当地灾区重建工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将为世界灾后地区的重建工作提供更多理性和实证经验的积累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