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专题报道】印尼“姐妹花”的汉语情缘

稿件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高菲 | 摄影:郭中飞 编辑:刘嘉 发布日期:2013-11-08 阅读量:

从印尼棉兰到中国广州,这是一种连结土地与血脉的情愫。

从单字节拼音到方块汉字,这是一种超越语言与认知的爱恋。

三年前,怀着新奇与忐忑,来自印度尼西亚棉兰市的三位“姐妹花”踏上了广州这片土地。

从一窍不通,到汉语“达人”

“一份干煸豆角、一份青椒牛肉,每人再来一碗米饭!”在中大南门的一间中式饭馆里,三位印度尼西亚小姑娘熟练地点着菜。上菜间歇,她们嘬着手中的绿豆冰沙,似乎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的目光。眼前的三位女孩有着地道的中文名,操着流利而略带广东口音的普通话,吃米饭,用筷子,看上去与周围的人并无差异。事实上,只有她们自己知道,如今的这份自如,是经历了怎样的不懈努力才得来的。

她们来自于印尼,已经完全适应并融入中山大学的生活和学习

三年前,刚刚高中毕业的周宏芳只身来到广州,那时的她几乎对汉语一窍不通,“我听不懂别人说话,自己也不敢说,连吃饭和买东西都经常遇到困难,直到进入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的汉语初级班,才慢慢好了起来”。

这样的经历不单单发生在宏芳身上。同样来自棉兰,李佳玲和黄如馨初到广州时情况也好不了多少。“虽然之前在国内学习过一段时间的汉语,但来到广州才发现,中国人说话很快,我们的思维完全跟不上”,两位女孩不禁大笑着回忆起当时的窘境,“第一天来的时候,我们连路都问不清,总是找不到的士站,费了好大周折才到学校。”

这仅仅只是开始。相比之下,学习汉语的过程也不轻松。回顾初学汉语的经历,“姐妹花”忍不住大吐苦水,“一开始学汉语真的很困难,既不会写字,又看不懂,许多词汇和语法都很陌生,四个声调还总是发不准。”对此,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徐霄鹰副教授作出解释,“由于印尼语是拼音文字,对印尼的初学者来说,可能会感觉学汉语比学英语更难。”

“不过,印尼学生绝大部分是华裔,其家庭语言几乎都是南方方言,因此与其它来自非汉字文化圈国家的学生相比,学习难度还是低得多;但另一方面,由于汉字的原因,与日韩学生相比,他们的读写却更困难,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徐老师分析道。正因此,除了听、说、读、写基本汉语综合技能教学外,国际汉语学院的大多数老师必须根据不同国家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课堂节奏,比如对印尼学生读写方面的要求就更加严格,对泰国学生则主要纠正他们的发音。

三年过去了,“姐妹花”不仅能用汉语进行日常交流,宏芳还因为成绩优异跳级成为本科四年级学生,如馨和佳玲大二时分别进入生命科学学院、岭南学院,同中国学生一起生活和学习。据国际汉语学院周小兵院长介绍,虽然最终的汉语水平与个体差异有关,但大多数从高级班毕业的外国留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汉语交流技能,在中国生活和学习“保证没问题”。

“来之前,我以为中国很落后”

几十年前,和许多印尼华人的祖辈一样,宏芳、如馨和佳玲的曾祖父们从中国大陆,历经波折与风浪,踏上了一片新的土地,并凭着勤恳和坚忍在那里生根发芽。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们的子孙成长为同时掌握印尼语和闽南语的印尼华人,并有机会重回祖国,学习原本属于他们的语言。

商务汉语大四年级的留学生正听着《商务应用基础》课,授课老师纳赛尔也是国际汉语学院的毕业生

而事实上,印度尼西亚近年出现的“留华热”和“汉语热”浪潮来之不易。1950年,新中国与印度尼西亚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虽则源远流长,却也一度遭遇“寒冰”。1967年起,两国关系一度中断,直至1990年才得以恢复。印尼国内长期存在的华人歧视政策却并未废除。因此在很长时间内,这个海外华人最多的国家的汉语使用和推广处于受限地位, 50岁以下华人汉语的听、说、读、写皆成问题,对于中国的巨大变化更是一无所知。

“来之前,我以为中国很落后,还听说中国人很坏”,宏芳直言,“到了广州我才发现,这里根本不是想象中破败的模样,反而比棉兰更繁华,治安也更好。”与父辈相比,三位“90后”女孩拥有更多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机会,这得益于近年来不断升温的两国关系。

2001年,印度尼西亚政府首次将春节作为公休日,华侨所受歧视大幅解冻,汉语教育限制大门被打开。一时间,汉语教学风起云涌,各种培训机构遍地开花,“汉语热”渐渐席卷整个国家。“从中学开始,我们就开设了汉语课,虽然课文都比较简单,但这大大提升了我学汉语的热情和兴趣”,佳玲说道。据三位女孩介绍,许多印尼学生和她们一样,都曾上过专门的课外补习班,希望借此提升汉语水平。

“如今中国在印尼的投资越来越多,学好汉语就等于多掌握一门谋生的手艺!”自2005年两国元首签署关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以来,中国公司加强对印尼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金融、石油天然气、工程承包、资讯科技等领域也多有合作,双边贸易额不断递增。既懂汉语又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成为炙手可热的人才。

随之而来的,是大批印尼学生选择留学中国。“我们本四商务汉语B2班有15名同学,有5名都是印尼人,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同学也不在少数,而整个学校目前在读的印尼同学有120多人。”佳玲说道,“与欧美国家相比,来中国的花费较少,而汉语又是第二重要的语言,无论将来选择回国还是留在中国,学好汉语都会大有用处”。

印尼是第六大赴华留学生来源国,目前在华的印尼学生已超过1万人,每年增幅超过15%,赴华留学热度不断升温。印尼学生在我校攻读汉语课程包括非学历汉语进修、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4个层次。据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到我校国际汉语学院学习汉语的印尼学生人数累计达1361人,其中汉语系本科生82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10名、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方向)博士生1名。印尼籍汉语进修生人数达1268人,约占各国留学进修生总人数的10%。

周小兵院长表示,“近年来中国学汉语的印尼学生的确更多了。一方面是中国经济影响力越来越大,贸易往来增多,印尼人希望学习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当然是华人华侨‘寻根’的心理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所导致的。”

如馨说,其实一开始自己并没有想来中国留学,是年迈的奶奶始终难舍思乡之情,积极鼓动她回来。宏芳亦是如此,不仅母亲希望她回来,且家里在印尼的生意经常与中国有贸易上的往来,来中大读书也就在情理之中。徐霄鹰老师表示:“很多印尼学生的情况也都如此,祖辈割舍不下乡情,希望他们的孩子能掌握属于自己的语言。”

与许多国内大四学生不同的是,作为准毕业生,“姐妹花”上学期的课表上还有不少文化类课程,似乎她们并没有投入紧张的求职过程中。“如果找不到工作也没关系,还可以回印尼做汉语老师,现在几乎每所学校都开设了汉语课,很多小孩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了。”如馨一脸灿烂。

对于大多数留学生而言,他们还是希望能在中国学习和沉淀几年。“我们下学期才会正式开始求职,希望能找到一份有关对外贸易和国际交流的工作,能留下最好,毕竟这里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都很不错。”

学汉语,也学中国文化

很多人不知道,偏于紫荆园以北的那栋朴素典雅的二层红楼是原岭南大学神学院的所在,如今成为集结90多个国家1000多名留学生的“大本营”——国际汉语学院和外国留学生办公室的所在。自1981年以来,共有来自140多个国家的13000多名留学生从这里走出。这幢颇具神秘色彩的红楼,也自然成为中外文化交流最为直接和频繁的地方。

OUTING(走出去)是国际汉语学院面向留学生举办的教学实践活动,留学生们在参观游览中体验中国文化

红楼一层的走廊里,常于最显眼的位置上张贴有最新的学术文化活动预告。我们造访国际汉语学院时,一纸关于“选修古筝课”的通知引人驻足停留。扶级而上,一间深入阁楼的屋子是专为留学生拓展学习之用的“古筝房”。据周小兵院长介绍,古筝、太极拳、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特意为留学生开设的,同时作为才艺选修课纳入课程体系。

“书法很难学,特别是那些古代字体,但很有意思!”宏芳兴奋地说。虽然自小生活在华人圈,生活习惯与一般中国人无异,但与上一代相比,年轻的印尼华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远没有父辈那么深。也正因如此,从知识讲授到文化考察实践,多维构建文化认同成为国际汉语学院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周小兵院长表示,目前学院关于中国文化的教育教学涉及多个方面,就广义的中华文化而言,开设了中国概况、人文地理、中国民俗以及文学作品选读等课程。选修了这些课程的留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看中国。如馨告诉我们:“在这些课上,我们要读《论语》、背唐诗,我记得杜甫和李白是老师最常提起的大诗人。”说完,她还有模有样地背起《静夜思》来。

对于留学生的课外活动,周小兵院长有成熟的想法:“在课外,我们更着重于让学生亲身实践和感受中国文化,除了每学期举办汉语作文、汉语歌曲、书法和摄影等比赛,组织两周一次的汉语沙龙,还安排有文化考察、OUTING(走出去)等教学实践活动,以配合课堂汉语教学,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最近几次的OUTING,我们尝试与学校里如招生志愿者协会、外语协会等中国学生社团合作,让中外学生有更好的互动。”

今年的中秋节,三位印尼女孩便是和各国小伙伴们一起在汉语沙龙度过的。印有中大校徽的月饼、自己手绘的灯笼,着实让她们兴奋了许久。同样的,几乎每到中国传统节日,留学生们就会聚在一起,端午节去珠江边吃粽子,冬至则一起动手包饺子,中元节晚上听校园鬼故事,不一而足。与这些活动同时进行的,还有老师和中国同学的讲解。此外,剪纸、扎风筝、编中国结、体验穿戏服……佳玲很珍惜学院的课外活动安排:“我们能体验到的,其实比一般中国学生还多。”

“事实上,因为喜欢一个国家的某种文化产品而去学语言的例子非常多,比如国内很多人因为喜欢动漫而去学日语。”由于曾给本科生开过中国民俗课程,徐霄鹰老师对此深有体会,“现在的印尼‘汉语热’所折射出的经贸因素居多,这固然重要,但文化的影响才是恒久的。我很希望我们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能进一步提升,从而使这一潮流稳定而持续下去。”

适逢今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上任后首次访问印尼,印尼的“汉语热”也在此背景下持续升温。转眼间,周宏芳、李佳玲、黄如馨这三位印尼姑娘在中大已经学习生活了三年。她们悉心体会和理解这个古老国度的文化,逐渐融入这所开放包容的大学的生活。在未来,她们也将带着中大人的印记,以汉语为桥,成为促进中国和印尼经济文化交流的美丽使者。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