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俾精神共家园一体 名师与大楼齐辉

中山大学哲学系系楼锡昌堂落成

稿件来源:新闻中心、哲学系 作者:唐忆劝、陈颀 编辑:黄爱成 发布日期:2013-11-11 阅读量:

11月9日上午11时,中山大学哲学系系楼“锡昌堂”落成典礼在我校南校区举行。由中山大学哲学系79级系友、我国商界杰出人士、广东省政协委员、香港嘉应商会永远荣誉会长、昌盛中国地产董事长邹锡昌先生捐资近四千万人民币兴建的系楼“锡昌堂”,正式落成使用。许宁生校长,李萍副书记,朱孔军副书记、副校长,邹锡昌先生以及哲学系领导、教师代表、校友代表、学生代表共五百余人出席典礼。

”锡昌堂“落成典礼现场

校领导在致辞中对邹锡昌先生表示真诚的感谢。邹锡昌先生也在发言中表达了对母系的感恩之心和对同学的殷切期望。嘉宾们一同来到大楼前为“锡昌堂”揭牌。典礼结束后,“中山大学哲学系校友会”也正式宣布成立。

典礼结束后,嘉宾合影留念

慷慨解囊,嘉惠学林

“锡昌堂”是2004年11月12日、正值中山大学成立80周年之际,邹锡昌先生赠送母校、母系的一份厚礼。选定址后,“锡昌堂”于2007年10月举行奠基仪式。在兴建过程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袭,邹锡昌先生的公司陷入困境,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捐赠:“我还是咬紧牙关,因为我想答应过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当被问到捐建过程如此曲折、期间是否有过后悔的念头时,邹先生斩钉截铁地回答“没有后悔过。”正是在这种坚定信念的支撑下,在母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邹锡昌先生克服重重困难,挺过了金融风暴,“锡昌堂”于2009年11月正式复工,并于2012年12月正式交楼。

“锡昌堂”是邹锡昌先生目前为止最大的一笔捐助,是他“最大一单公益事业”。从92年开始,他就慷慨解囊,捐资助教,除了在家乡梅州的学校以及中山大学捐资建楼外,他还捐助奖学金,激励家乡与母校的莘莘学子潜心求学。他坦言,客家人拥有崇文重教的传统,事业有成回到家乡第一件事情就是捐资办校,其次才是修桥补路。如今,由自己捐资修建的华南第一座哲学系系楼落户在母校中山大学,他感到很骄傲也很荣幸。正如他在落成典礼上的致辞结束语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世界最大,华南第一

“锡昌堂”楼高八层,总建筑面积为一万三千多平方米,堪称全世界最大的哲学系楼,全国范围内拥有属于自己系楼的哲学系屈指可数。而作为华南第一座哲学楼,“锡昌堂”硬件设施齐备,功能齐全,办公室、课室、报告厅、科研室等一应俱全。哲学系全体教授、副教授都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室。同时,教育部的两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逻辑与认知研究所都落户“锡昌堂”,中哲宗教资料室、西学东渐文献馆、张宪教授藏书室和李锦全教授藏书室也为哲学系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

凝结着邹锡昌先生对母校及中大学子深情厚意的“锡昌堂”,还凝结着往届校友的大力支持。从”锡昌堂“课室装备认捐情况一览表我们了解到,有10间房间的设备是往届系友联名捐赠的。哲学系冯达文教授表示,哲学系系友在各条战线都取得了成就,老师们对他们的成就感到骄傲与自豪。

从最早与其他院系共用一栋三层小楼到搬入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锡昌堂”,中山大学哲学系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系楼,哲学系师生都感到无比的喜悦。

关照现实,继往开来

“锡昌堂”一楼大堂墙上的《锡昌堂记》有一句铭文格外引人注意:“俾精神共家园一体,名师与大楼齐辉。”哲学系吴重庆教授认为,大楼是物理空间,哲学系如何创造对得起大楼空间容量的精神容量,是哲学系搬迁后应该面对的问题。正如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的那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冯达文教授也表示:“大楼为大师创造条件,最重要的还是大师。”

作为中山大学的老牌人文学科,哲学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学术积淀。成立初始便名师汇聚,在众多领域首开风气,享誉世界。首任系主任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教授,其后的继任者有傅斯年、何思敬等。如今的中山大学哲学系同样名师荟萃,实力雄厚。

秉承先哲的理念,以“培养人类精神的继承者与弘扬者”为宗旨,几十年来,中大哲学系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哲学专业人才,数以万计的哲学爱好者。如今,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哲学系提出了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科学研究方向——面向人类,特别是我国所面临的最普遍、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问题,并建设新的学科伸展点和学科群。正如吴重庆教授所说, “要更多地走进中国社会和中国现实,了解广大普通人的真实处境,哲学才更具时代感”。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