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医教研并重 培养卓越人才

——专访中山大学医学教务处处长、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肖海鹏教授

稿件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王月娇 编辑:黄爱成 发布日期:2013-07-19 阅读量:

不久前,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生参赛代表队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第四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总决赛特等奖,这也是中山大学第三次获总决赛特等奖,从而实现历史“三连冠”,中央电视台为此专门作了专题报道。能够取得这样骄人的战果,是与中山医学院一直以来医教研并重,培养卓越人才的方针是分不开的,为此,新闻中心日前专访了中山大学医学教务处处长、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肖海鹏教授。

百年底蕴,不断改革创新

“中山大学医科是我国最早的西医学府,到今年已经有148年历史了,从创办到现在,一直蜚声海内外,培养了不少人才,伟人孙中山先生曾在这里读书。”肖海鹏教授自豪地介绍。他提到,在1950年代,中山医学院拥有八位国家一级教授,被人称为“八大金刚”,而当时全国才有56位一级教授,可见当年中山医学院的地位。从建国后50年代的“柯麟时代”一直到现在,中山医学院一直强调培养医生的“三基三严”,“三基“是指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即严肃态度、严格要求、严密方法。

“当然,新的时代对学生有更高的要求,还要求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肖海鹏教授认为:“中山医学院是培养卓越、拔尖医科人才的高等学府,卓越人才,除了仁心仁术,还赋予了医生一种完美的要求,即健康服务的提供者、健康的教育者、卫生政策的制定者、社区的管理者和领导者。”

戴季陶先生的题词:“医病医身医心 救人救国救世”一直是中山医学院培养人才的座右铭。可以说,这次的成功是一百多年的底蕴的传承,是几代人的努力,是中山医综合实力的体现,亦是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共同的荣誉。

教学改革,送出去请进来

除了悠久的历史,现在的中山医学院更是依托现代化手段,教学方面不断改革,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临床能力。

随着病人维权意识的增强,很多操作直接在病人身上练习是不符合伦理、不道德的。为此,中山医学院专门建立了医学模拟中心,利用模拟人技术。让学生在接触病人之前,就有很好的训练。并且把那这些训练课程化,作为临床技能的一门课程。这样就使得学生平常缺乏的练习机会就大大增多了。

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教学,中山医还增加了小组学习,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学生主动跟老师沟通,师生互动,以此来调动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这几年的教学中,中山医还提倡“三早”,即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传统教学存在弊端,前阶段学理论,后面才学临床。由于没有接触病人,学生前期理论学习枯燥,很难记忆。中山医学院在一二年级时就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和第三学期,到医院、到社会,去感受医院、感受病人、感受社会,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学医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动力。肖海鹏教授说:“这是一种人文文化氛围的成长,一个医生的成长需要氛围。”

同时,中山医学院也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因为科研能力就是创新能力,任何社会任何国家缺乏创新就是缺乏活力的。创新能力不单是医科,而且是任何一个大学要培养学生的。肖海鹏教授介绍,由于医科培养的5年本科时间不可能像硕博那样专门用来做科研,学校便提供机会让学生做老师的科研助手,加入老师的科研团队,从而学习科研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

肖教授提到,最近有10位英国Glasgow 的学生来中山医学院进行学习交流,我们学校也派了10个学生过去。这是可以说是中国医学教育史的第一次。因为欧洲从来没有10个学生来我们这边交流的,西医起源于欧洲,一百多年以来都是我们去人家那边学习交流,现在他们也过来了。这说明我们能够对等交流了,通过交流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并且,中山医历来非常重视师资的培养,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让自己的老师出去学习交流,同时也请国外讲者来教学,让老师能够及时感受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领略国外的大家风范。肖教授不止一次的强调,这次比赛之所以能够获胜,除了学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还与老师的出工出力分不开,可以说是赢在老师。

孰轻孰重,临床、科研、教学

针对目前社会上有人认为医生职称晋升唯SCI论,医生不堪重负的弊端,临床、科研和教学孰轻孰重呢?对此,肖海鹏教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凡是卓越的医生,除了治病救人,还应该对医学的发展有所贡献。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攻克医学难题,还是病人受益,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中心、解决疑难重症的中心,所以对老师和学生一定要严格要求。但是对于基层、社区医院,就不一定也要要求SCI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医疗服务,科研不是他们的能力范围。他们可以采用另外的考核评估体系,比如服务病人的效果和继续教育培训与考核。

中山医学院的老师一直以来有对教学热爱与奉献的文化传统,历来重视教学工作,把教学当成了自己的事业。例如中山医学院连续举办了七年的中青年教师中英文授课比赛,教师进行临床教学,如病例讨论、临床查房和指导操作比赛等,这不但培养了师资,而且把中山医优秀的教学传统很好地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除此之外,中山医学院还在晋升方面对在教学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有所倾斜,晋升流程要先通过教学指导委员会再进入中评委、高评委。

过分看重SCI,发展中的一个过程

肖海鹏教授认为SCI本身并没错,能写SCI证明受过良好科研训练,能写SCI是成为一个优秀医学家的必备。任何一个大家都具备很强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但SCI不应该成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毕竟同时具备医教研能力的是少数人,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强项,要有多种的评估体系,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果一些医生的强项在于服务病人,就像国外的GP(普通开业医生、非专科医生),可以去做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能写SCI的、基础研究做的好的可以去做副教授、教授。

我们了解到脑外科的张弩医生,已经是博导,却还只是主治医师。对此肖海鹏教授解释说这也是为了鼓励热爱科研、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青年人多花时间和精力去做科研,张弩在基础研究方面做得很好,但在临床方面还达不到一个主任医师的水平,等他能力能够胜任完成大的手术,达到主任医师的水平,就可以做主任医师了。我们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提供不同渠道,让人才在他的专长领域发展,但还要把短板补上。张弩也许只是个案,但也说明了我们的进步。

过分看重SCI,肖教授认为只是我们发展中的一个过程,因为我们稀缺,所以才导致了唯SCI是举。等我们发展到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程度,搞科研成为自发的,无论你文章发表在了《The New England Journal》还是《柳叶刀》,这只证明你在科研基础方面有较高的建树和造诣,并不代表医生的一切。

最后,肖海鹏教授意味深长的说:“我们鼓励创新,但现在的创新体制并不完善。国家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需要真正把人才培养放到核心位置。人才,不是只靠引进来就可以的,归根到底还是要自己培养,而这关键就在高等教育。”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