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23日,由我校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主办的第五期“博雅教育——汶川震后社区重建的科研考察与志愿服务”活动在四川举行。此次活动在南坝、水磨、三台和金波四个站点展开,尽管这些站点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四川特大暴雨洪灾影响,但参与活动的39名师生志愿者,依然秉承“服务学习”、“助人自助”的活动精神,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南坝站志愿者与村民访谈
周大鸣教授主持的南坝站从震后婚姻家庭、民间信仰和国家与地方力量三个角度探讨地震后居民意识形态等的变化。因进入站点的九环线被山体滑坡阻断,志愿者们坚持等到13日道路短暂通畅后进入站点,并随即开始投入到调研活动中。在深入了解了当地的发展变化后,一位志愿者叹道:“我们在这里既看到了人们的热情,更看到了生命的坚强。”
水磨站志愿者为当地青少年夏令营小朋友们送上中大明信片并写上美好祝福
三台站志愿者为留守儿童举办“兴趣课堂、丰富暑假”活动
在罗观翠教授主持的水磨站和三台站,志愿者们开展了“学校—家庭—社区联动”的灾后农村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水磨站的志愿者们配合当地社工站开展了青少年夏令营,同时对当地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三台站的志愿者们则为当地留守儿童举办了“兴趣课堂、丰富暑假”的志愿服务,深受当地政府、居民的欢迎。在活动期间,两个站点均遭遇到断水、断电、断路的艰难情况,但志愿者们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努力为当地的留守儿童带去温情与关怀。
受汶川县“7•10”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是张和清教授主持的草波乡金波站。由于道路、电力、通讯全部中断,从7月10日凌晨五点起,站点就与外界失去联系数天,直至7月14日17时方有第一批5名学生徒步七小时走出“孤岛”。此次草坡乡情况危急,众多民房被毁、道路垮塌、粮食紧缺,但在困境中的中大学子并未被动等待救援,而是积极自救,并主动帮助乡村干部统计受灾情况,站在抗洪救灾的第一线,受到当地村民的好评。
在得知金波站志愿者信号中断、失去联系的情况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即刻委派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书记张斯虹和学校保卫处保卫科科长杨志强赶赴四川接应各站点志愿者,两名老师克服道路中断、交通不便等困难,前往各站点了解情况,代表学校亲切慰问志愿者,并在第一时间接到从草坡乡徒步走出的第一批学生。在获悉志愿者们全部安全后,学校郑德涛书记、许宁生校长、陈春声常务副书记副校长、朱孔军副书记等分别表示祝贺,并关怀慰问师生们。
此次活动,为笃行中大精神,整合社会学、人类学、社会工作等学科资源,积极为地方服务;积极响应加强我校“通识教育”的实施目标,使参与学生在进行志愿服务和实习调研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对培育中大学子为社会服务应具有的人文关怀、公益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自2009年开展以来,该项目已成功举办五期,先后得到中山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专业与社会实践985”等项目支持,并获得“中山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山大学实践育人精品项目”等奖项,超过千名学生参与,涵盖全校各院系、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目前已收获了30多万字的一手材料,116篇科研论文,四册《项目成果集》,以及珍贵的影音视频资料。该项目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世界灾后地区的重建提供更多思考和借鉴,还将为公民教育、公益精神的传扬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