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图志·2013毕业季:梦想邮递未来》专题地址:点击此处查看。
2012年11月,当即将毕业的学生们奔波于各大宣讲会、招聘会时,有这么一些人,第一次听说了“大学生村官”、“选调生”,也第一次将年轻的心紧紧系在远方的某个小城或乡镇。
2013年6月,当南国校园绿树亭亭,大部分毕业生沉浸于别情依依时,有这么一些人,在远离繁华的地方,正将年轻的汗水挥洒于烈日之下,梦想接轨现实。
2013年7月,当大部分毕业生告别校园、踏上人生第一个工作岗位,有这么一些人,怀着诚挚的理想和热情,最终踏上那方土地,未来的时光里,将个人命运与基层地区发展连在一起,形成最紧密的链条。
他们,就是选择“基层就业”的应届毕业生。
因为理想,我来了
2009年,刚刚跨入中山大学校门的赵飞可能不会想到,四年之后,他的命运将再次与农村发生联系。这个来自赣南偏远农村的青年,从小梦想着走出农村,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去,“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过上更舒适的生活”。这是像他这样千万农村青年最朴素的想法。
大四这年,和国际商学院其他同学的职业发展轨道不同,从小就在泥土里摸爬滚打的赵飞,选择了回到国家发展最薄弱的农村去!对于这个似乎迥异于最初设想的选择,赵飞是这样解释的:“我目睹了父辈挥汗水、晒烈日、冒酷暑,只为获得更好收成的境遇。农民教会了我淳朴善良,也教会了我辛勤工作,希望能以自己二十年所学之力,改变农村落后的现状,哪怕点滴。”
赵飞并不孤独,像他这样的毕业生,在中大还有很多。据就业指导中心统计,中大每年去基层的毕业生中,从农村或县城走出来又选择回去工作的学生占据相当比例。这些学生大都对家乡有很深的感情,也更想为国家基层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自广西一个贫困小县城的王俽,一直怀有致力于改变家乡环境的心愿。虽然之前的民政局实习让他深切感受到基层公务员工作的艰难,但这却更加坚定了王俽下基层工作的决心,“比起北上广,我更想留在家乡,将个人进步和家乡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2013年,王俽最终成功通过资格审查和笔试面试,成为一名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选调生。
“很多中大学子都怀有要为国家基层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抱负,他们去基层,很多情况下是为了责任和义务。当然,这也离不开对理想的追求。”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岳军介绍道。
即将从翻译学院毕业的李小梦,曾经写下这样话:“对于一个理想主义者而言,面对现实,不能总以期待的模式来选择。”在这个被称作“史上最难就业季”的年份里,她放弃了赴英国深造的机会,放弃了江苏某电信运营商和某地产企业的工作机会,最终选择去农村实现自己的抱负。
家在无锡的岭南学院本科生曹梅桢,幼时回老家的一段经历,成为她最终决定到常州当村官的原因之一。“我曾亲眼目睹了一条污染河渠的肮脏现状,深切地感受到广大农村与城市存在的巨大差距。”有感于此,彼时的曹梅桢就已萌发了尽己之力改变农村的小小“梦想”。大学最后一年,曾在两家著名汽车企业实习过的她,放弃了正式工作岗位,去“村里”实现多年前许下的愿望。
大学生村官的“另类就业”
2009年,中央组织部等12个中央、国家部委共同出台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计划从2008年到 2012年选聘10万名大学生“村官”。同样是在当年,国家公务员招考政策开始向基层倾斜,规定自2012年起,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除特殊职位外,全部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
而这其中,12%左右的职位将专门用于招收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这就意味着,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用人单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人才的新机制将逐步建立和完善。
“新的国家规定为大学生下基层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比如薪酬和生活补贴、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机制以及研究生和事业单位招录的优先机会,这是一个良好的保障,解决后顾之忧的同时,也将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岳军副主任给我们做了这样的分析。
“年轻人是很有想法的!”他感叹道。作为最具活力和创新思维的群体,在完善的后续保障和就业分流机制下,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能让众多有理想的大学生将无限创造力挥洒得更加激情澎湃。
已驻村实习的赵飞,给自己未来的“村官人生”规划了一个宏伟的蓝图。他打算先建立起有效的组织和制度,为村里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提供更全面的关爱和帮助。更长远一些,他还希望能创立自己的“村企”,给当地村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我更希望自己在任期间能做到‘授人以渔’,即使村官任满,这种机制和想法还可以继续下去。”赵飞自信满满地描绘着他的蓝图。
尽管已经提前打好了“预防针”,曹梅桢仍旧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表现出昂扬的斗志。她打算先和村民拉拉家常,尽快走入他们中间,熟悉自己的工作环境。围绕在她周围的,还有十几个年轻的村官,“大家感情很好,思想也活络,已经组成了‘互助小组’,还计划在暑假时开展针对小朋友的夏令营‘微爱行动’。”说到这,她的脸上笑意盈盈。
的确,至今依然保持原有管理机制和工作作风的农村,在与城市的差距越拉越大的时候,迫切需要新思想、新能量的注入。在这一点上,“大学生村官”无异于一针强心剂。
选调生的“不走寻常路”
与大学生村官相类,选调生也是大学生基层就业中的一个群体。国家关于选调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政策,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有计划地实施。随着2008年中央组织部下发《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暂行规定》,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共有20万左右选调生活跃在各地的基层岗位上。
“国家一直非常重视选调生工作。将大学生放到基层培养,不仅使个人在知识和才干上有所增长,同时也以此来充实公务员队伍。基层是更加缺乏人才的地方。”岳军副主任介绍。
90年前,中山先生在怀士堂作长篇演讲时曾说,“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应届毕业生徐泉山便一直想做几件“大事”。在成为2013届广西选调生之前,他就已然将大学生涯与基层公益事业连在一起。
2012年,作为中山大学博雅项目汶川科考志愿服务队队长,在山村服务的12天,让徐泉山对于仍旧人才匮乏、落后贫困的基层有了更为深刻的感触。中山先生铜像于康乐园中心面北而立。“每当路过此地,便会想起那个激荡年代里涌动的爱国热情,我的心情也特别澎湃。”提及此,眼前的少年有些激动,“广西是需要我去做实事,也是能够以此来体现我人生价值的地方。”
同样是去广西,来自旅游学院的黎鲁也选择回到了这个山清水秀又亟待发展的省份。在选调生政策的感召下,这个来自防城港的广西籍学生决定将四年所学全部付诸家乡旅游业的实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号召“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选调生,便是国家培养党政领导干部的后备人选,同时亦是为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培养高素质工作人员的做法之一。
或许用不了多长时间,经历了若干年“接地气”的基层锻炼后、像徐泉山和黎鲁那样的年轻人,将根据国家和个人的发展需要,去往更加广阔的空间实现理想。
学校与基层联动
“‘基层’的概念十分广泛,并不仅仅是‘村官’和‘选调生’。”岳军副主任介绍。广义的“基层”,既包括广大农村地区,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囊括了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乃至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
而无论是以上的哪一种,学校都在学生与基层之间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从沟通联络、信息通知、招聘宣讲到笔试面试,学生与基层单位的互动中,各相关部门及院系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许多省份陆续设立了面向大学毕业生的基层就业项目。这些项目的有效实施,则需要地方和学校良好的合作与互动。据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老师介绍,自2011年首次接洽,江苏省的村官项目已和中大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选聘人数也由往年的三五个跃升至今年的20余个。
对于入围广西壮族自治区选调生的应届毕业生而言,他们是首批广西在我校定向招考的“幸运儿”。2012年,广西首次来中大招收选调生,仅有几名学生被录取。而一年之后,实施定向招考的2013届毕业生中,有18名毕业生将会以选调生的身份奔赴广西各地。
其实不仅如此。近年来,我校多个毕业生被福建、甘肃、湖北、四川、辽宁等省份的选调生项目录取。这些毕业生承载着嘱托、怀揣着梦想奔赴各地。“只有在良好合作基础上产生示范作用,才能形成连续有效的运作机制和影响力”,岳军副主任说。
除了与招录单位做好联系和保障之外,学校更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特长和实际情况做好个体化就业服务。未来几年,面向学生需求的个性化、信息化就业服务也已然成为就业指导中心着力推进的工作之一。“我们将通过就业网站、就业管理系统、手机短信、邮件等信息化手段为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推送服务,将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做实做细。”岳军副主任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