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中大图志】加强政产学研合作 积极服务广东发展

稿件来源:科技发展研究院,新闻中心 作者:科研院,吴梦,陈曦 编辑:刘嘉 发布日期:2013-05-31 阅读量:

《中大图志·校地企三方联姻 产学研三位一体:中山大学地方研究院走笔》专题地址:点击此处查看

5月31日,我校分别与揭阳市、梅州市政府签订了市校合作协议,两市将围绕产业转型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需求,在产业技术、人才交流、干部培训、决策咨询等领域与我校展开密切合作。此次合作将为中山大学与广东省各地市建立更为密切的市校战略合作关系、推动市校全面合作发展、促进广东产业的转型升级增添意义深远的一笔。

加强与广东各地市、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发展,是中山大学办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我校在广东省委、省政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下,围绕着广东,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坚持“国家需求,国家任务,国际水平”的办学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人才与科研优势,积极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产学研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全面推动学校产学研工作

早在2003年中山大学科技工作会议上,我校就提出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并重,提高学术水平与服务地方经济并重”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之后,在此指导下,我校多管齐下,推动学校产学研工作的全面展开。

为加强产学研工作的组织和协调,我校突破了传统的科技管理体制框架,专门成立了“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技术转移中心”和“地方合作办公室”三个机构,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联系和合作。2007年,学校还专门成立了“中山大学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由校长兼任组长,由科研管理部门、研究生院、人事处、教务处等部门负责人和有关学院领导任组员,协调解决产学研合作中的重大问题。

学校针对应用研究与产学研合作,以企业对项目的研发投入、专利及专利技术的转化、科技服务的社会效益三个方面作为评价应用研究的重要指标,突破传统的科技评价体系并在应用研究的经费管理方面给予“国民待遇”,适应了基础与应用研究的协调发展。通过制定这样的评价标准,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被大大激发出来,从而有利于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发展,产生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在用人机制方面,学校也做了一定的调整和突破。为相关科研人员专门设立了专职科研编制,使他们免于教学工作量的考核,将工作重心更好地放在支持应用研究、交叉学科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力地充实了产学研合作的一线队伍。

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科技成果转化所带来的利益考验着传统的利益分配机制。为了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我校首次提出“零转让”的概念,即着重强调保障发明者的利益以及成果转化而产生的社会效益,而不看重转让为学校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学校认为,一所大学的科研成果成功转化能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就是这所大学最大的利益。此外,在成果转化收益方面实行两个“三七”开,即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中,发明者可获得70%的利益分配,第一发明者可分享其中70%的权益分配。这项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学校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围绕国家和广东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的需求,我校近年来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布局的调整,都是以支持国家,尤其是广东的产业结构调整为目的,有力地提升了学校服务地方的能力。例如建立起超级计算学院,其目的就是为广州超级计算中心的建设、运行和广东超算应用产业的发展培育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提供超算应用领域的核心技术。通过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合作共建联合工程学院,与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联盟合作培养民用核工业领域高端人才等途径,我校引入高端的国际科技和教育资源,为广东的电子信息产业和核电产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学校还与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合作,共建“中山大学海洋学院”,为国家、特别是广东省海洋事业的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搭建高水平的科研平台。这些多面、多样的形式,不啻为学科建设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主动对接的一座桥梁。

秉持着“面向需求,明确领域,整合资源,联合攻关,重点突破”的指导思想,我校专门成立了“中山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从学校层面整合若干个应用技术研究团队,从评价体系、管理模式等方面给予“科研特区”的政策优惠,大力推动面向产业的应用开发研究的发展。目前,先进技术研究院围绕广东支柱产业的需求,尤其是产业发展中所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重点整合与推动学校在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数字家庭、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生物制药、疾病诊疗、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新能源等技术领域的研发,形成核心竞争力,打造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应用技术研究领域。

为了全面推动学校与广东各地市的产学研合作,我校提出了“一对一,两个对接”的工作思路,就是要做到“一市一院一人,一产业一基地一平台”,实现“无缝对接”。

“一市一院一人”指的是中山大学根据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各个地级市产业发展的需求,以1个应用学科学院对接1个地级市,做到重点突出、方向明确,同时,派出1名科技人员到该市挂职,参与协调、推动市校合作的各项具体工作,从而建立紧密的市校战略合作关系,实现广东各地市与我校全面合作的“无缝对接”。

“一产业一基地一平台”指的是根据区域支柱产业错位发展的需求,由学校内1个国家级或省部级应用型科研基地对接1个产业或龙头企业,并与相关的地级市共建技术研究院,将其打造成为学校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的中试平台,实现区域产业发展与高校科技创新的“无缝对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学校希望通过这种模式,建立更加紧密的校市合作格局,将自身的优势资源与广东各地市支柱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共建学校科技成果向产业化应用转化的中试基地,推动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地方支柱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科学谋划,精心组织,产学研合作硕果累累

在学校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推动下,近年来的产学研工作全面铺开,结出累累硕果。目前,中山大学已经与广州、深圳、佛山、肇庆、湛江、珠海、惠州、东莞、潮州、中山、清远、阳江、揭阳、梅州等14个地方地市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并与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湛江、东莞等地方政府共建了11个技术研究院。“十一五”期间,学校先后与华为、TCL、创维、金山、广州地铁、恒兴、温氏等近1000家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合作关系,与130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研发机构,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了1800多项横向科技合作,投入经费超过4亿元,极大地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在企事业单位推广应用,并获得168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对其中4项科技成果进行随机抽样统计,累计实现产值达81.57亿元,新增利税13亿元。

在数字家庭领域,我校依托数字家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学深圳研究院,主导和参与制定了40余项数字家庭领域的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并联合创维、华为、TCL等企业研发出一系列数字家庭软硬件产品,开发出8大类数字家庭互动服务,并在番禺、中山、云浮等地展开十万用户级的规模化试点应用。在学校的积极推动下,广州大学城数字家庭孵化基地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涵盖了数字家庭标准研发、技术攻关、产品研制、内容制作和业务运营在内的各个产业链环节,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数字家庭产业链。2011年,基地实现产值近100亿元。目前,数字家庭已成为推动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升级发展新的增长点。

在半导体照明领域,设在南海的中山大学佛山研究院瞄准LED的中下游集成技术和产品产业化应用,以开发适合于大规模生产的LED光源、照明器具的量产技术为主要研发方向。目前,佛山研究院已建成了一条大功率白光LED普通照明光源中试生产示范线,同时正在建设国家级的LED检测平台。学校正围绕着半导体照明领域,逐步构建起一条从半导体材料外延生长、到大功率白光LED芯片制备和封装、再到LED照明光源系统集成与产品制备的完整研发链条和产业化链条,带动了整个佛山地区“新光源”产业的发展。

在海产养殖领域,学校依托南海海洋生物国家工程中心和中山大学湛江海洋生物实验室,与湛江市深入开展市校合作,通过建立“大学+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在湛江建立了适合南海海况的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苗种、饲料、病害防治与加工技术体系,形成了完整的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产业链条,2008年养殖深水网箱发展至82只,产销量达到了3730.39吨,创造产值1.04亿元,为我省海水鱼养殖落后的传统经营模式的转型起到了示范和引导作用。

在芯片设计领域,我校依托中山大学花都研究院,围绕物联网、移动互联网、音响电子、平板电子等领域的核心芯片技术,开展技术研发、区域产业服务、高新企业孵化、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积聚等工作。目前,花都研究院已拥有核心芯片12款,成为我国能够设计自带CPU芯片的三家机构之一。其研发的多媒体处理芯片已得到国内外5家手机厂商的大规模应用,产值达到3000万元。此外,电子标签芯片将应用到广州市市民卡示范工程,应用量将达1500万片。

在电动汽车领域,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新型轻量化纯电动中巴已经开始进行产业化开发并申报国家汽车产品目录公告。首批合作生产的40辆中巴已在东莞松山湖和大朗镇进行示范运营。东莞研究院还设计了“三电协同”的电动汽车推广模式,其核心是通过“电车厂—电池厂—电网”三方的分工与协作,共同推动电动汽车的市场推广。通过东莞研究院在电动汽车领域的不懈探索与努力,一个电动汽车产业化的“东莞模式”轮廓正逐渐清晰——“轻量化+新能源”、“中巴示范+混合充电”、“瘦车载端、肥地面维护短的BMS”、集成高效驱动总成……在可见的未来里,“东莞模式”有机会成为电动汽车发展的一条新路径。

在精细化工领域,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紧扣大亚湾石化区在产业技术和科技服务方面的需求,围绕绿色化学工艺、功能性精细化学品、节能安全、化工园区管理等领域,协助园区内企业立足石化行业,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例如,惠州研究院与惠州中创化工有限公司共建了绿色溶剂工程中心,研发的新技术预计每年可为企业增加7000万的销售额。同时,惠州研究院还积极围绕该地区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推动化学工程硕士的教育培养和企业博士后流动站的工作。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当前,广东在进一步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方面正面临一系列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中山大学作为在粤的部属高校,定会紧紧抓住广东科技发展过程中这一难得的历史时机,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为广东新一轮的创新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目前,学校已经制定了《中山大学服务广东发展行动计划(2012—2016)》,明确了30项重点工作,落实到了具体的牵头单位,各项任务已经在陆续开展之中。我们共同期待,期待中山大学在国家和广东省新一轮的科学发展中,率先走出一条既与国际研究型大学接轨、又适应广东发展需要的高校发展新路子,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和建设创新型广东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