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中国梦·我的梦】笃行爱心路 共筑汶川梦

第五期“博雅教育——汶川震后社区重建科研考察与志愿服务” 启动仪式顺利举行

稿件来源: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作者:文/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图/郭中飞 编辑:蔡珊珊 发布日期:2013-05-28 阅读量:

5月26日,由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主办,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学生会承办的第五期“博雅教育——汶川震后社区重建的科研考察与志愿服务”启动仪式在南校区举行。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陈春声,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党委书记周大鸣,教务处副处长陈慧,学生处副处长钟一彪,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丽霞,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斯虹等出席了本次启动仪式。

陈春声常务副书记、副校长为志愿者代表授旗

陈春声常务副书记、副校长高度赞扬了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开展的“博雅项目”,鼓励该项目不断发展完善并持续举办。他指出,“博雅项目”既秉承了我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促进了跨学科交流,又实现了实践与教学相结合,对我校的学术研究、学生教学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他希望同学们将在灾区考察服务的点滴心得记录下来,使项目中的学术思考和最终的调研成果都作为“非常宝贵的学术资料”留存。

周大鸣书记在致辞中指出,“博雅项目”以“服务学习”理念为核心,体现“社会性、实践性、参与性、互动性、反思性”的价值,要求同学们在服务中学习,并通过服务反思学习。周大鸣书记强调,汶川项目要坚持做下去,特别是最初援助热潮降温的现阶段,灾区社区重建服务更加任重道远。周大鸣书记鼓励志愿者们关注灾区重建背后的深层情况,冷静思考,理性审视,为社区重建和良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出席本次启动仪式的领导为各站点的志愿者代表授旗,标志着本期“博雅项目”之旅正式起航。

本期的“博雅项目”已于3月全面开展,项目在定位、策划、招募、培训、实践及总结等环节将秉承的“通识教育”、“服务学习”、“公益精神”贯穿其中,注重引导大学生运用专业的理念和视角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并激发大学生的公益热情和助人自助的精神。目前,该项目面向全校四校区选拔了来自经济学、管理学、医学、人类学、社会学等16个院系24个专业的40位同学作为本次活动的志愿者。志愿者经过田野调查方法、志愿服务专业培训,以及写作、摄影等技能培训后,将于7月5日启程赴四川灾区(南坝站、水磨站、三台县站、金波站)进行为期两周的社区田野调查、社区可持续生计项目调研及志愿服务等活动。

附:【博雅项目】简介

“博雅项目”是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社会工作教授(周大鸣教授、罗观翠教授、张和清教授和朱健刚教授)主持,联合国内外学者、服务团体,在地震灾区建立的六个长期工作站点的基础上,整合社会学、人类学、社会工作等学科资源,在汶川灾后社区重建中逐步探索建立的我校通识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旨在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公益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项目自09年开展以来,已成功举办四期,先后得到中山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专业与社会实践985”等项目支持,并获得“中山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山大学实践育人精品项目”等奖项,超过千名学生参加,涵盖全校各院系、不同学历层次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目前已收获了30多万字的一手材料,116篇科研论文,四册《项目成果集》以及珍贵的影音视频资料。项目成果将对世界灾后地区的重建提供更多理性和实证的经验和思考,还将为公民教育、公益精神的传扬做出贡献。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