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批援加纳医疗队队员、孙逸仙纪念医院麻醉科李杰副教授,被确定为广东省委宣传部和省卫生厅联合组建的“广东援非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于近日在广州、湛江、茂名、江门、肇庆、佛山、深圳、东莞、惠州和汕头等地进行了多场巡回报告。
报告会上,李杰副教授和其他六名报告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广东援非医疗队的先进事迹。其中,李杰副教授以《中国医生,very good!》为题,从件件小事娓娓道来,汇报了2009年12月到2012年1月间,与10名队友一起在加纳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
作为中国首批援加纳医疗队,工作开局并不顺利,生活条件也极其艰苦,但他们想法设法克服了重重困难,不仅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而且用中国医生的精湛医疗技术,赢得了加纳同行发自内心的认可,赢得了患病群众的欢迎与感激,一声声“中国医生,very good!”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赞誉。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李杰副教授为加纳同行带去了先进的麻醉技术和管理理念,填补了加纳“精细麻醉”理念“零”的空白,圆满完成了祖国和人民交给的援外医疗任务,为祖国、为广东、为中山大学赢取了良好口碑与荣誉。
报告团的成员们用朴实的话语讲述的自己亲身经历的援非故事,深深地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听众,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据了解,今年是我国派遣援外医疗队50周年,省卫生厅和省委宣传部联合组建了广东援非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团,到各地巡回报告。在数十年的医疗援外实践中,援外医疗队员们无畏艰苦、甘于奉献,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当地医务工作者的优秀品质、良好作风和精神风貌,体现了“珍爱生命、崇尚科学、乐于奉献、团结进取”的广东医生精神。
附演讲稿全文:
中国医生 very good!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李杰,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麻醉科医生,我汇报的题目是《 中国医生,very good!》
2009年12月到2012年1月,我作为中国首批援助加纳医疗队的队员,和队友们一起,在加纳度过了终身难忘的两年。
我忘不了刚踏入加纳国土、走出机舱的那一刻:骄阳似火、热浪滚滚,可是机场却冷冷清清,没有欢迎仪式,更没有传说中的鲜花、掌声和拥抱。我暗知不妙,我们医疗队能受到欢迎吗?
不出所料,我们医疗队果然遇到重重困难。按照计划,我们将在西非最大的克里布教学医院工作。可是,具有较强西方医学背景的克里布医生们,根本就瞧不起中国医生,也不想让我们介入临床工作;而加纳卫生部的官员则反复劝说我们到社区医院去工作。
工作开局不利,生活条件极其艰苦,队员们的情绪普遍低落。是到社区医院、还是留在教学医院?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队长韦建瑞带领我们仔细分析原因,大家认为,中国与加纳在文化价值观、教育背景、风俗习惯和经济状况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同时,我们是中国派出的第一批医疗队,他们对我们的医疗技术并不了解。到社区医院工作,工作量不大,局面很容易打开;但是,克里布医院地处加纳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在这里工作能更好地发挥我们的作用。通过分析,韦建瑞队长坚定地说:“ 我们是广东医生,代表着中国形象,困难当头,我们绝不后退!”
霎时间, 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作为麻醉医生,手术室就是我的阵地。我必须坚守阵地,想方设法让当地同行认可我们中国医生的医疗技术。
证明自己的机会很快来了。一天下午,手术室来了一个重病号,整个下巴都被巨大的肿瘤覆盖了,口腔也被肿瘤塞得满满的。即使在国内,给这样的病人做气管插管都是非常困难的,而在加纳却只有最普通的喉镜。当地的一个医生、两个医生、三个医生都操作过了,可是插管全部失败了。病人的嘴巴已经被插得血糊糊的,呼吸急促,如果处理不及时很可能死在手术台上。
同行们忙得团团转,可是我当时却出奇的冷静,主动提出让我来试试。听到我的话,麻醉科主任疑惑地问: “你行吗?” 是啊,初来乍到做这样的麻醉风险可想而知,自己的面子是小事,中国医生的荣誉可是大事。不过,我坚信自己的实力,也处理过类似的病人,我镇静地回答: “让我来吧! ”
我调整了麻醉策略,在同事的协助下,让病人的头悬空,尽量后仰,张大嘴巴,原来顶在嘴里的大块肿瘤和上颚之间终于露出来了一条窄窄的空隙。我将喉镜从空隙里慢慢插入口腔,可是要继续深入找到气管口谈何容易。一次、两次、三次、都找不到气管的大门,汗水湿透了我的工作服,手腕又酸又痛。我默默地告诫自己,沉着、沉着、再沉着,终于,我看到气管口的大门了。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从鼻腔插入导管,再让导管顺利地进入气管。按照传统方法,要用钳子夹住导管来寻找气管口,再往里送,可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口腔里已经完全没有了操作空间。关键时刻,经验和应变真的太重要了。我反其道而行之,创造性地用喉镜来调节气管口的位置,让气管口来寻找导管头,从而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麻醉终于成功了!
手术室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在场的所有医生、护士和医学生都投来敬佩的目光,麻醉科主任冲我竖起了大拇指,说: “中国医生,very good!”此情此景,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医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全体队员的努力下,我们终于打开了工作局面,得到了同行的认可、群众的欢迎。
加纳的结石病人很多,当地的同行还没有掌握先进的治疗技术。我的队友、来自广医三院泌尿科的刘平教授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找他看病的病人非常多。刘平教授认为,帮助当地同行提高医疗技术,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才是我们援助加纳的最终目的。
于是,加纳历史上第一台不用开刀的输尿管镜取石手术开始了。在泌尿外科全体医生和实习生的注视下,刘平教授用从中国带来的全套设备开始演示。他边操作边详细解答,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在场的同行们先是窃窃私语,后是目瞪口呆,然后爆发出阵阵惊叹和掌声,因为刘教授用娴熟的无损伤技术粉碎了结石,解除了梗阻,抽出了两百多毫升脓液,手术成功了!热情的黑人同行紧紧地拥抱着中国医生,高声地说: “中国医生,very good! ”
这一声声“中国医生,very good!”渗透了我们援外医疗队员的辛勤和汗水,倾注了我们无私奉献的大爱与情怀!
队长韦建瑞,为把握大局、开拓局面熬尽了心血;骨科董健文,融入非洲文化、创新了手术方法;神经内科宋兴旺,对病人耐心、细致,展现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中医针灸科王成银,用中医博大精深的医术,赢得了群众的赞誉;放疗科林晓丹,发挥优势,帮助同行提高技术;急诊外科杨德民,和当地医生一起出门诊、一起查房;儿科印根权,主动参加义诊,为贫困群众送医送药……。两年里,我们共同治疗门诊病人3984人次;完成各种手术1084台;针灸病人1245人次。
援外医疗队的工作是短暂的,可是我们播下的友谊种子是长久的。回国的时间快到了,注视着我们工作的地方,握着同行热情的双手,面对群众期盼的眼神,我真的不忍心说再见。
我更忘不了那年圣诞节,加纳卫生部的高官和医生为我们举行隆重的欢送party。在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宾主把酒言欢,加纳姑娘们载歌载舞……是啊,这跟我们刚到加纳时的情景是多么大的反差啊! 酒没醉,人自醉。 我开心地笑了,因为,我们不辱使命; 因为,我们以无私奉献的博大情怀,让“中国医生,very good!”的声音,在加纳大地上广泛传颂!
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
李杰 男,生于1972.9,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国首批(2009.12-2012.1)援加纳共和国医疗队队员。现在单位:孙逸仙纪念医院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