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下午,由校团委主办,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承办的“中国梦•汶川情”汶川灾后重建五周年主题讲座在我校南校区岭南堂举行。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我校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兼职教授李俊夫先生为中大学子做了题为《科学精神——汶川灾后重建五周年祭》的主题讲座。讲座结束后,许宁生校长亲切会见了李俊夫及广州援建工作组代表,感谢李俊夫先生给同学们带来精彩的经验分享。
许宁生校长向李俊夫先生赠送礼品
李俊夫先生主题讲座现场
讲座开始前,全体人员为“5•12”汶川地震,“4•20”芦山地震遇难者追悼默哀。校团委黄毅书记致欢迎辞,感谢李俊夫先生受邀与我校学子亲切交流。他说,在天灾面前,我校师生积极参与到抗震救灾工作之中,把家国情怀与“汶川情”、“雅安情”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李俊夫先生从“什么是地震”入手,为同学们普及了地震的知识。随后,一幅幅汶川今夕对比的纪实照片,让同学们清晰看到了埋在废墟中的汶川,是如何一步步变为现代城市的。科学规划先行。作为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组长、汶川县城灾后重建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汶川县城威州镇党委副书记,李俊夫对援建工作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广州援建不是输血,而是造血”。秉承着“让灾区变景区,家园变花园,农民变市民”的理念,李俊夫通过重建,探索了一条加速灾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径。目前,威州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家家有房住、生病有医治、人人喝上干净水,现在的威州全城全域全面发展。李俊夫总结道,广州援建的成功之处在于重建建筑的同时重建了人民的内心,让“中国梦”在新汶川得以实现。
社会学与人类学院副院长麻国庆曾多次亲临汶川援建现场,所见所闻唤起了他对灾区援建工作的思考。他从重塑历史文化的记忆,关注当地文化重建,重建过程中的社区营造,带动当地民众参与,多种观念在援建过程中碰撞并形成一体精神,援建成绩后的反思,经验扩展、系统研究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到场嘉宾、参加援建工作的志愿者、南方日报资深记者张迪分别分享了他们的援建经历,并与我校四川籍学生代表交流了体验和感想,与现场学生进行了互动。天灾无情,大爱无疆。这一路援建历程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人,许多在座学生神情激动,热泪盈眶。
李俊夫代表广州援建工作组为我校图书馆捐献了一批丛书。书中记载了完整的汶川援建工作经验以及对灾区重建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
本次活动加深了同学们对汶川灾后重建工作的了解,使大家在汶川五周年纪念日之际继续关注汶川发展情况,鼓励大家用爱心帮助灾区人民走出阴影,重建美好家园,也激励着我校学子在支援灾区、建设祖国的过程中,为实现属于中大学子的中国梦而奋斗。
中山大学原校长李岳生、校团委书记黄毅、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麻国庆、旅游学院常务副院长彭青、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党委副书记岳辉,汶川援建优秀志愿者代表、留学生代表、四川籍学生代表以及媒体朋友共计200余人聆听了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