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图志·中大校园鸟类:可以潇洒借道,亦可诗意栖居》专题地址:点击此处查看。
“全国大学校园观鸟记录排行榜”于今年2月出炉,据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统计,中山大学凭借优良的生态环境,观测到的野生鸟类种数已连续三年稳居榜首,仅南校区就多达160种。此消息在微博上不胫而走,吸引了各地观鸟爱好者前来观赏拍摄。这,就是我们尝试探究中大鸟与人的故事的原因之一。
得天独厚,百鸟乐园
中山大学在观鸟界素有“神奇校园”之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猫头鹰萌态十足,在微博上被奉为“魔法学校”的象征物;小白腰雨燕喜欢驻守斑驳的红砖绿瓦,独守独特的古典情结;长尾缝叶莺仅凭一张巧嘴,就能将树叶缝制成温馨的小窝……说起它们,观鸟爱好者如数家珍。鸟类的借道与栖居,也为中大校园平添一道灵动的风景线。
每年的三、四月份和九、十月份是候鸟迁徙的旺季。飞行的鸟儿需要中途休息补充能量。广州市刚好位于东亚-澳大利亚与西太平洋这两条候鸟迁徙路线的交叉区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作为现代化都市中少有的生态绿岛,中山大学自然成为候鸟首选的“加油站”。
康乐园里古木林立,生态系统稳定,樟树、构树、幌伞枫、枕果榕、苦楝树等都是适宜鸟儿栖息的“神鸟树”。从高大茂密的乔木、攀绕下垂的藤蔓,到丛生的灌木、舒展的草坪……富有层次的立体小生态,为鸟类提供了繁衍生息的绝佳场所:在提供食物、水源的同时,这些灌丛还给鸟儿们营造躲避天敌的屏障。最典型的立体构造园林景观,要数永芳堂北面的“模范村”。其他如马岗顶一带、中央大草坪、竹园和几处人工湖,也都是鸟儿钟情之所。
除了康乐园,珠海校区也是鸟儿们的天堂。校园开阔且依山傍海,并有树林、滩涂、水塘等分布其间,秧鸡科、鹭科和鹡鸰科等水鸟喜居于此。近年来还不断有新的发现,全球性受胁鸟种白喉斑秧鸡及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仙八色鸫都曾在此留下踪迹。
人鸟和谐,观赏佳地
人鸟和谐在中大校园里并不是什么传说。生活在校园里的师生总能在不经意间听到暗绿绣眼鸟、叉尾太阳鸟的鸣唱;草坪上、校道旁随处可见悠闲觅食的乌鸫、鹊鸲,即使有人从旁经过,它们依旧信步闲庭,悠然自得。
师生乐于与鸟儿分享植被繁茂的校园,不侵扰它们的生存空间,更自发组成志愿者和观鸟科普团队,定期组织爱鸟、观鸟的宣教活动。2009年和2012年,中山大学观鸟队两次组织参加洞庭湖国际观鸟节,在参赛学生队中记录的鸟种数最多。中大观鸟数据库、鸟类图鉴,甚至相关手机软件,都在他们的努力下逐步成形。
每年春秋时节,不仅广州本地,甚至深圳、香港、澳门乃至东北的观鸟爱好者,都会慕名而来观赏和拍摄鸟类。“在中大随随便便就可以看见20多种鸟。”他们分享道,观鸟一般先通过叫声辨别和定位,再用望远镜寻找。他们记录下观鸟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及鸟的种类、数量、活动情况、活动生境(如灌木、水塘等),如遇到不能立即识别的鸟,就详细记录其体态特征,之后再对照图鉴或向他人请教,最后将记录提交到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网站,与其他爱好者分享。他们提交的记录不仅是鸟类分布的凭证,还能为探讨鸟类与栖息环境的科学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不仅如此,美丽的校园环境和深厚的人文气息,也会让没有看到心仪鸟儿的爱好者们欣然而归。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的创始人廖晓东说:“对于广州观鸟爱好者而言,中大是我们最值得骄傲、最值得期待的精神驿站。”
观鸟是件雅事。文明观鸟,不过分追逐,不使用不当方法引诱或刺激其现身,在不干扰鸟类行为的前提下进行观赏,是真正爱好者们一直恪守和提倡的。
学科悠久,名师辈出
中山大学是最早进行鸟类学研究的中国高校之一,与鸟类研究的结缘便可上溯至20世纪20年代。
在20世纪以前,中国特有鸟种的科学发现与命名,几乎都被欧美鸟类学者所垄断。1932年,中山大学生物系任国荣教授发现了中国特有鸟类金额雀鹛,并以法文描述和发表了这一新种,成为“20世纪中国发表鸟类新种第一人”,扭转了西方独霸中国鸟类学的局面。他一生致力于鸟类研究,出版了“中国鸟类丛书”的第二集《广西鸟类之研究(瑶山之部)》和第三集《广西瑶山鸟类之研究续集》,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鸟类标本的采集方法,记载了大瑶山各种鸟类的形态及生活环境,对大瑶山所采集的千余只鸟类标本进行比较研究。“该书附有电版鸟体之部位图及中国之鸟类图多种,并附有瑶山详图一幅均甚精美,诚中国鸟学界空前之一杰作也。”著作很快被译成德文版,开创了“德人翻译国人近著科学论文之第一次”。任老的这些重要科学贡献奠定了他在中国鸟类学研究史上开拓者的地位。
沿着任老先生开创的轨迹,中大鸟类学研究和教育领域名师辈出。周庸(周宇垣)教授是全国有名的鸟类学专家,长期在岭南地区从事鸟类学研究,曾出版专著《中国动物图谱——鸟类》;关贯勋先生参与编著了《中国动物志•鸟纲》,与邓巨燮先生同为岭南鸟类学研究和教育领域的佼佼者,为华南地区鸟类分类和生态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注入新鲜血液,经典的鸟类研究在今日的中大也焕发着活力。王英永老师现任生物博物馆副馆长,他致力于生物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搭建学术研究和交流的平台。他于2007年在国内首次发现了黄眉姬鹟琉球亚种,刷新中国鸟类的亚种新纪录——这种原本被认为是琉球群岛留鸟的鸟儿,在中国大陆第一次被发现就是在康乐园。
从瑞士回国的刘阳博士,主要从事鸟类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的研究,致力以科学研究推动中国珍稀、特有鸟类的保护问题,作为主要作者参与了《中国鸟类图鉴》的编写。抛开学者的身份,他是个不折不扣的观鸟爱好者,观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学时代,在国内个人的鸟类观察记录已达1000多种,并到非洲和南美洲从事鸟类研究和观鸟活动。
标本丰富,资源共享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成为生命科学学院鸟类标本保藏和鸟类研究的场所,同时也是广东省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
中大鸟类标本的收藏始于20世纪30年代。大部分标本采集于中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两广、海南、湖南和云南等地。现有的鸟类标本共600多种近15000号,数量在全国高校中首屈一指,这其中包括了中国特有鸟种金额雀鹛,及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朱鹮、绿孔雀、褐马鸡、丹顶鹤、东方白鹳、海南孔雀雉、海南山鹧鸪等。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蜂鸟的生存区域并不包括中国,但中大却有全世界36个种类的蜂鸟标本,是国内收藏种类和数量最多的。
众多鸟类标本的完好保存,得益于优良的标本制作技术。全国闻名的“标本唐家”的第二代传人唐启秀和第三代传人唐瑞斌,于1927年和1943年先后受聘于中山大学生物系,专司标本制作,由此奠定鸟类标本制作的基础。现任博物馆副馆长的王英永老师也是标本制作的行家里手。
提高公众对鸟类的认识,是生物博物馆倡导鸟类保护的基础和前提。为了更好地向全社会分享资源,生物博物馆通过开通数字化网络平台、志愿讲解员的现场讲解,为公众的学习和休闲提供便利。以鸟的分类、特征、观赏和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图文介绍专区也正加紧筹建,这必将极大地丰富鸟类科普的形式与内容。
校园里的鸟儿已经成为中山大学不可或缺的成员,它们可以潇洒借道,亦可诗意栖居,与优美的校园环境融为一体。正因有了这些可爱的生灵,有了爱鸟的师生和社会人士,中大校园的生命交响才奏得如此动人而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