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联合举行“传统文化与人文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启动仪式

稿件来源:社会科学处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作者:社会科学处 编辑:蔡珊珊 发布日期:2013-02-01 阅读量:

2013年1月25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在北京大学联合举行“传统文化与人文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启动仪式。教育部李卫红副部长出席仪式,协同创新中心的三校领导,北京大学周其凤校长、刘伟副校长,我校李萍副书记,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杨志刚出席仪式并分别致辞。我校社科处倪星处长、哲学系陈少明教授等出席了会议。“传统文化与人文中国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培育期筹备人员及三校相关学科方向学者代表、职能部门负责人、研究生代表等近百人参会。

“传统文化与人文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启动仪式现场

李萍副书记在致辞中指出,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国家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一个文化大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正在到来。“传统文化与人文中国协同创新中心”计划涵盖范围广泛的人文学术学科群,以经典、价值与秩序贯通的思路,力图展现既回溯传统,又关照当代,前瞻未来的视野;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组织设想,打破由近代西学影响下形成的传统学科壁垒,促进新的知识增长,蕴酿文化学术的变革,对于强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山大学将努力落实协同任务,与协同单位一道积极合作、锐意创新、共同发展,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李卫红副部长作总结讲话。她强调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组建要充分结合《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精神,完善落实日常运行机制,不断丰富协同创新的形式和内容。她对“传统文化与人文中国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寄予殷切期望,希望培育工作取得实质性效果。她要求三校要紧密围绕国家急需、世界一流这一根本出发点,通过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切实按照经典、价值、秩序的三维框架,整合国内外传统文化研究资源,以文、史、哲、考古等学科为基点,涵盖民族文化及海外汉学研究,在各机构与个人既有的学术取向与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寻找相关、契合、互补、共生之处,形成跨学科的有机学术联合,利用协同创新体制的力量,催生、培养、壮大当代中国和世界背景下的传统文化研究。同时进一步创新运行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国思想文化的国际影响。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三校签署协议

仪式上,三校签署了《关于组织机构与管理运行机制的协议》、《关于岗位设置、人员聘任和人事管理的协议》、《关于人才协同培养的协议》、《关于资源整合与成果共享的协议》等四项组建协议。

“传统文化与人文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启动,是三校为落实胡锦涛同志2011年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精神,贯彻实施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按照“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要求,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开展协同创新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传统文化与人文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将探索以经典为核心,多学科、立体性地把握人文中国内涵的研究领域。中心将构建经典诠释学、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经典文献与中国传统学术、伦理、教化与价值体系、人文中国的物质基础、亚洲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人文中国的重建等七个创新平台。在机制体制创新方面,中心将设立咨询委员会、联合主任及管理委员会、学术和招聘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部门,实行全员聘用、岗位流动、开放的人事制度,在评价机制方面,力求以学术原创为标准,质量优先,反对一味追求数量,提高同行声誉权重。完善答辩、回避、公示、反馈、申诉、举报、回溯等一系列学术制度。力求通过组织管理、人才队伍、学生培养、科学研究、资源成果等方面的协同,充分释放创新要素的活力。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