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图志·有一种职业叫造口治疗师》专题地址:点击此处查看。
“护士,我可以洗澡吗?”一个病人怯怯地低声问道。这位病人因担心洗澡会影响到身上的“红玫瑰”已经两年没有洗澡了……这是若干年前造口治疗师接触的真实案例。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上有朵“玫瑰”,医学上称之为“造口”。它是为了配合相关疾病的治疗需要,将肠管的一端引至体表(即将肛门或尿道移至腹壁),在腹壁上人为地开一个口以便于肠道或泌尿道排泄物排出而形成的。这类患者需要在造口处粘贴一个“造口袋”来收集排泄物,他们通常被称为“造口人”。
造口人身上的这朵“玫瑰”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美丽的烦恼”。由于排泄物会不由自主地排出,一旦造口袋没有完全贴合皮肤或者没有及时更换导致排泄物渗漏,造口人及其护理者就要及时清理并且重新贴稳造口袋,处理不当往往容易导致造口周围并发症的产生,这给造口人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生活质量也因此降低。造口人因为身体上的“变化”,无论是在日常护理还是在心理疏导方面都需要他人的帮助和关怀。除此之外,一些慢性伤口、失禁等病症也困扰着另外一批人,他们又该向何处寻求帮助?
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外造口专科护理行业开始发展起来。进入21世纪,随着造口专科护理人才在我国本土的“萌芽”,一批批“玫瑰天使”降临广大造口患者的身边,为他们提供专业的造口专科护理,使他们掌握出院后自我护理的技巧。同时,造口专科护士们还为造口人的心灵带来了阳光,使他们勇敢、乐观地面对人生。
“ET摇篮”在中大
自1776年法国医生施行首例盲肠造口术,肠造口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挽救了无数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梗阻和先天性肛门闭锁等患者的生命。然而,术后产生的如造口出血、水肿、回缩、狭窄脱垂、旁疝和造口周围皮肤感染、溃烂、内疝、肠梗阻等诸多并发症深深困扰着造口人,如何对造口人进行特别的护理、预防和治疗造口并发症、做好心理疏导,成为摆在医者面前一大难题。
上个世纪,国内的造口专科护理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专业造口治疗人才匮乏,造口人的护理缺乏系统科学的方法。1998年,著名肿瘤外科专家万德森教授访问澳大利亚时,重点拜会了时任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WCET)教育委员会主任Elizabeth English女士,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造口专科对于造口、伤口、失禁病人的重要性。2000年,原中山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派出三名护士前往香港接受培训,成为国内首批获得WCET国际认证的造口治疗师。现任中山大学造口治疗师学校副校长、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护士长、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中国地区代表的郑美春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Elizabeth English女士、时任香港造瘘治疗师学会主席李伟娟女士的大力推动下,由当时的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护理学院和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香港造瘘治疗师学会联合创办的“中山医科大学造口治疗师学校”于2001年2月在广州正式成立,万德森教授出任首任名誉校长,时任护理学院院长的汪建平教授出任首任校长。次年,随着原中山医科大学与原中山大学合并,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山大学造口治疗师学校”。
这是中国内地第一所培养造口治疗师(Enterostomal Therapis,简称“ET”)的学校,它的成立开创了国内专科护理界自主培养国际认证ET人才的先河。从创办之日起,学校始终控制办学规模,保证办学质量,凭借着雄厚的师资力量、一流的临床实践基地、科学的管理模式和严格监控的高质量课程,不断传承创新,成为国内最主要的ET培养基地,为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培养了优秀的造口治疗师163名。如今,学员们已然为全国各地造口治疗领域的精英和骨干,许多还担纲国内其他造口治疗师学校的教职,在各自的平台上为推动我国造口专科护理事业的发展默默奉献。
通过11年的办学积累,中山大学造口治疗师学校已经形成一套完备的课程体系,严格按照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的规定开展理论授课和临床实习。郑美春护长笑言自己是一名不苟情面的老师,她介绍道,理论课程内容包括造口护理、伤口护理、失禁护理和专业发展四个内容,师资来自于穗港两地的造口治疗师、大学教师、临床医生和营养师;临床实习安排在设有全职造口治疗师工作岗位的大学附属医院,以确保医院的病种病例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各部分理论课程学习结束后,学员们均要经过严格考核,所有考核合格者方能取得造口治疗师的结业证书。
中山大学造口治疗师学校第一届学员、现任附属第六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的叶新梅讲述了学习时的一段经历:香港的老师要求学员们像造口人一样佩戴造口袋生活三天,由抽签决定造口袋里装盛的液体种类,三天时间里,学习、行走、洗澡、睡觉都不允许摘下,还特别组织去泡了温泉。这一要求,无非是希望学员能与造口人“感同身受”,为将来的从业塑就悲悯的情怀。
“玫瑰天使”在人间
有这样一群护士,她们的工作内容不仅仅是打针、换药;有这样一群护士,她们的“工作时间”不单单是八小时;有这样一群护士,她们常年弯腰操作致使腰椎落下不同程度的“老毛病”;有这样一群护士,她们一边清理“人体垃圾”一边抚慰心灵……她们是可敬可爱的造口治疗师,是造口人心目中的“玫瑰天使”。目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医院及肿瘤防治中心都有若干名获得国际认证的ET从事造口护理并开设造口伤口专科门诊,“玫瑰天使”常驻人间。
肿瘤防治中心是国内最早开设造口专科门诊的医院之一。郑美春护长坦言,做造口治疗师虽然很辛苦但也特别有成就感。十余年的从业经历中有一个病例让她记忆犹新:多年前,一位来自东莞的患低位直肠癌病人为了保肛特意请微创专家为其做手术,由于低位吻合后需要做临时性回肠造口,而当时东莞并没有造口治疗师帮助他处理造口,术后他因造口袋选择不当导致“渗漏”频发,皮肤发炎,只好自己做了三条“裙子”便于随时清理,成日不敢出门、坐立不安,非常痛苦。后来他慕名来到肿瘤防治中心造口门诊,郑护长为其进行了科学评估,选择合适的造口袋并指导他如何进行护理。不久后,患者伤口愈合,回归正常生活,颇有感触地说:“对病人来说,选择好医生固然重要,但是想要很好地康复,挽回自尊,就需要专科护理人才来帮我们处理。”诚然,医护紧密相关,造口患者需要造口治疗师为其指导术后护理,与造口人携手一同走过“与造口有关的日子”。
附属第六医院作为胃肠肛门专科医院是造口患者的“接收大户”,每天都有很多省内外的患者前来寻求帮助。我们造访的时候,叶新梅副主任正为一位将要做临时造口的患者作造口定位检查,为患者及家属讲解造口原理和注意事项。她告诉我们,造口治疗师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为提高造口人的生活质量做点什么。六院提出“把肛门留在原处,把幸福留给病人”的治疗理念,通过低位、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为病人保住“幸福”,后续的造口护理和心理疏导则由造口治疗师完成;叶主任和其他造口治疗师一道,细心编写《造口宣教小册》,将造口常识及注意事项收入其中,每两周安排一次造口健康教育讲座,分专题讲解造口护理知识;造口治疗师将印有自己名字和联系方式的卡片派给患者及家属,每每利用休息时间接听电话回答患者的疑问,或是通过电子邮件给患者以指导;那些曾经做过造口手术、乐于助人的“造口志愿者”也被动员起来,以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帮助新的造口患者乐观地面对现实,接受造口,渡过心理难关。
附属第一医院作为一家综合性医院,2004年开设了慢性伤口、造口专科护理门诊。造口治疗师黄漫容是中山大学造口治疗师学校第二届学员,是我们接触为数不多的专职造口治疗师。她和另外两位同事一起,每天上午忙于全院各病区的慢性伤口、造口及失禁病人的专科护理和咨询会诊,下午开设慢性伤口、造口护理门诊,平均每天处理病人39.33人,每年新接诊病人约1000人,复诊病人8000余人次,一年处理病人数达9500余人次,开展专科护理以来共处理病人65400余人次,门诊量为国内造口治疗师门诊之冠。她笑言:“造口治疗师的工作就是个手工活,但是为了把这缝缝补补的工作做好,我们一直在想办法创新。”肠瘘病人的皮肤护理一直是临床医疗与护理的难题,她根据肠瘘流量及创面不同采用相应的护理方法,如高流量肠外瘘应用引流管接负压并联合应用造口袋收集流出液,中流量及低流量肠外瘘应用造口袋收集流出液,使换药次数极大减少,避免皮炎和皮肤糜烂的发生;2004年开展应用皮肤保护粉和创口保护膜对大小便失禁病人肛周皮肤进行保护,2006年研究应用造口袋对腹泻或大便失禁的危重病人的肛周皮肤进行保护,极大提高了病人的舒适度,减轻护理工作负担。针对造口人因时间推移导致造口旁疝、造口脱垂等并发症发生率高的问题,为肠造口旁疝病人设计专用腹带,联系广州市造口人协会的义工为其免费量身订做,减轻病人不适。
早在2002年2月,附属第三医院就率先开设了造口护理专科,隶属于护理部垂直管理,开创了中山医系统全职造口治疗师工作模式的先河。造口治疗师胡爱玲是中山大学造口治疗师学校第一届学员,同时身兼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护理部主任、护理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华护理学会造口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护理学会造口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胡主任谈起造口护理专业感触良多。她认为,造口护理专科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由于造口、伤口、失禁治疗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专科护士工作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比普通护士高很多。她介绍道:“从前护士对患者伤口的临床护理以观察为主,处于辅助地位,主要是为医生提供患者信息并被动地执行医嘱。造口护理专科发展十年来,专科护士对患者伤口的护理发生了质的飞跃,不仅能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还能够对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进行分析,对患者伤口的护理更加系统化与有针对性,患者对专科护士更加信任;同时,专科护士还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对临床护士进行指导,起到教育者和咨询者的作用。它有效拓宽了护士的发展路径,能够在更加广阔的领域里减轻病人痛苦,在平凡岗位上体会更多的成就感。”在医院专科门诊开设后,造口治疗师帮助病人处理复杂伤口,医院的截肢率下降了很多,部分科室的床位周转率加快,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明显提高。
各医院还定期举办造口人联谊会,邀请所在主管医生、造口治疗师与造口人一同参加,为交流信息和做好造口人的心理疏导提供良好的平台。
“园丁愿景”在明天
如果把造口人比作“玫瑰”,那么造口治疗师就像园丁,悉心呵护着娇嫩的花朵。我国造口治疗已走过十余载光景,蓦然回首,我们会由衷感叹其发展之快,进步之大。展望未来,我们对造口护理专科的明天充满了希冀与期盼。
继2001年我国第一所造口治疗师学校——中山大学造口治疗师学校创办之后,国内先后又开办了6所获得WECT认证的造口治疗师学校。迄今为止,7所学校已培养了700多名造口治疗师。而广东省在专科护理领域走在全国最前列,其专科护士的培养在全国也是最早开始的。在广东省护理学会造口专业委员会正副主委的五个席位中,中山大学的护士占了其中四席,胡爱玲任主任委员,黄漫容、叶新梅、郑美春任副主任委员。2012年,造口专业委员会组织了省内二三级医院共50名护士到广州举行为期一个月的伤口、造口护理集中培训,致力于提高全省造口专科护理从业者的整体水平。
造口治疗师的作用日益突显,相关科室医生在遇到复杂伤口总会第一时间将患者及时转介到造口伤口护理专科,或邀请造口治疗师进行会诊,不少患者亦慕名前来寻求帮助。附属第一医院慢性伤口、造口专科在2010年协助医院护理部成功申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成为广东省唯一家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护理的医院,专科在护理行业的地位可见一斑。
此外,从2012年起,中山大学护理学院开始尝试开设造口护理方向研究生,为造口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探索新的道路。研究生作为造口护理领域的高学历人才是对造口专业梯队的有益补充,在学院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后,进入医院在导师的带领下接触临床和开展研究。他们受教育程度较高,掌握知识和技术的速度较快,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因而有利于我国造口专科护理与国际接轨,与国外前沿同步,对我国该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有助益作用。
目前,造口治疗师业内已形成了信息共享、协同进步的良好氛围。造口治疗师们通过参加国际会议从国外获取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和行业新知,通过举办造口治疗师学习班与来自国外和港台地区的专家面对面交流,通过各种研讨交流将这些信息及时传递,通过“邮件会诊”与病人、同行教学相长,通过与造口产品企业的接触了解新技术、反馈新问题……造口治疗师们也结合自身的临床和教学,将研究成果公开出版或发表,影响力日渐增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造口治疗师登上国际会议的舞台,在代表世界最高学术水平的平台上发出属于中国的声音。
在翻阅历届学员名单时,一个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跃入我们的眼帘,叶新梅、梁明娟、胡爱玲、丁惠芳、黄漫容、张冰燕、郭少云、覃惠英、温咏珊、吴仙蓉、方壮娜、李敏宜、姚秋琼、杨朝霞、谢敏仪、侯兵兵、龙小芳、刘连弟……所谓熟悉,是因为他们的名字时常出现在患者及家属的谈话里、门诊病房满墙的锦旗里;所谓陌生,是因为他们低调地忙碌在医院的各处、穿梭在“玫瑰花丛”中。没有抱怨,只有微笑,天使莫不是真的降临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