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4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发布了马骏教授团队关于鼻咽癌研究的最新成果。新研究确定了国际通行的晚期鼻咽癌标准治疗方案PF辅助化疗不能使患者受益,且发现了鼻咽癌预后标志分子,为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基础。研究成果以论著的形式发表在《柳叶刀肿瘤学》杂志。这标志着,我国鼻咽癌的研究与治疗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缘起:临床医生的困惑
天道酬勤,水滴石穿。历时六年,马骏教授团队终于取得丰硕成果,2012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研进展”等殊荣使这个团队备受关注。
一切皆源自“医者仁心”。鼻咽癌中晚期患者的标准化治疗方案源于1998年美国的治疗指南,即同期放化综合治疗的同时,辅以3个疗程的PF 方案(“顺铂+氟尿嘧啶”)辅助化疗。然而,这个号称可以提高31%生存率的方案,却也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严重的毒副作用,例如胃肠道不适、咽膜炎、甚至肾功能衰竭威胁生命,直接导致了40%以上的患者无法按计划完成治疗。与此同时,治疗时间增加3个月、费用增加2000美金,患者家属亦难以承受。这就是课题组核心成员之一的陈磊医生反复提及的“临床医生的困惑”。
“挑战权威往往比发现新东西更难。”马骏教授感慨道。由于标准治疗方案的权威性及临床试验工程的浩大,国内外一直没有团队敢于挑战。马骏教授课题组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突破:权威治疗方案被推翻
契机来自于中山大学“5010计划”,马骏教授团队得到了该计划的全额资助。
作为国际最大宗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病人前瞻性的随机试验,课题组将508例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为同期放化疗加3个疗程的辅助化疗,即采用标准治疗方案;对照组则单纯使用同期放化疗。经过37.8个月的随访,课题组发现,两组病人在总生存率、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上并无显著差异。
这表明,PF辅助化疗并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反而产生毒副作用,增加治疗成本。也就是说,作为晚期鼻咽癌这一群体,并不能从辅助化疗中整体受益。
然而,挑战权威,必定波折重重。在论文评审之初,这一研究结果便受到过质疑。但是,严谨的态度、科学可靠的数据最终折服了评委,研究文章被确定为“必读类医学文献”,属于医学文献中少于2%的顶级文献。这一突破性的成果,开始影响鼻咽癌的临床治疗,欧洲医疗指南已决定不再采用PF辅助治疗,通行14年的标准治疗方案终被推翻。
探索:个体化治疗的“第一步”
肿瘤治疗的探索之路可谓“路漫漫其修远”。至此,课题组的脚步并未停下。中晚期鼻咽癌的预后效果差、复发转移几率高等难题,仍困扰着每个成员。马骏教授表示,鼻咽癌个体化治疗方面明显落后于肺癌等,主要原因在于无预后标志物。寻找标志分子,构建良好的预后模型迫在眉睫。
经过3年多、对465例病理的研究分析,课题组发现了一个由5个miRNA构成的分子标签,能够很好地预测鼻咽癌患者的预后。也就是说,如果患者被发现携带该标志物,则复发和转移的危险性较高。课题组根据该分子标志物与临床医学研究,构建了一个新的预后评分模型。试验证明,它对患者危险性的预测能力,明显优于现有的单纯TNM临床分期。
据介绍,医学治疗分为经验医学、循证医学和基于基因治疗的个体化医学等三个模式。现有的鼻咽癌治疗仍处于循证医学阶段,是根据临床的群体性表现来治疗的。相对比,肺癌的治疗已经进入个体化治疗阶段,如患者被检测出某项基因突变,即可用相关靶向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
预后标志分子的发现,促使鼻咽癌治疗从循证医学模式向个体化治疗模式转变。这意味着,鼻咽癌治疗可根据患者的个体性差异,筛选出复发转移几率高的个体,进行针对性治疗,预期可将中晚期患者的生存率提高10%以上,而检测费用只需800元。这是鼻咽癌个体化治疗迈出的“第一步”,为未来相关靶向药物的研究开辟了新思路。
马骏教授透露,相关靶向药物已经获得S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正在进行临床一期试验,目前情况乐观。
未来:自主科研任重道远
关于这项突破性的成果,马骏教授感慨道,“如果在二十年前,绝对做不出来。”历来,持有先进技术的美国即被认为是权威,我国医疗技术和设备还主要靠“进口”。鼻咽癌作为“广东病”,并未受到足够重视,研究与治疗技术亦停滞不前。寻求突破,一切还需自力更生。国家经济的发展、科研梯队的建立以及科研设施的完善,方使科研自主化成为可能。
被反复提及的“5010计划”,全称为“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研究5010计划”。其创立之初,便是希望充分发挥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的研究力量与资源优势,力争用10年时间取得一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走入世界先进水平。它要求多层次创新,要对既往的理论进行发展和补充,能填补现有科研的空白。
成功源于天时、地利、人和。自主创新的需求,让马骏教授的团队抓住了机遇。有了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作为坚实后盾,一支富有活力与奉献精神的团队,才是得以攻克难题的核心。团队组成具有多元化特点,成员除了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国内诸多著名医疗中心作为合作方也都参与其中,而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年轻”。有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敢想敢做,肯吃苦肯付出。“团队成员的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他们精力旺盛,可以连轴转,有时周末我扛不住了,他们仍然夜以继日。”基础实验室的主要负责人柳娜博士,还只是一个二十多岁的腼腆女生。马骏教授不无感慨:“自古英雄出少年。”
自主创新,摆脱技术引进,是科研工作者不可或缺的责任,亦是科学不断进步的源泉。鼻咽癌的研究与治疗,虽然任重而道远,但马骏教授的团队已经在自主科研、寻求创新的道路上迈出了最重要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