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广州5月25日电(通讯员杨敬宇、宋扬)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勉励留学归国青年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年一代始终不移的关爱和对青年工作一以贯之的重视,既是对全体留学归国青年的亲切关怀,也是对全国广大青年的殷切期望。中山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认真学习回信精神,倍感振奋,大家分享了出国学习、学成归国、投身科教的经历,纷纷表示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谆谆教诲,在工作岗位上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争做表率、勇创佳绩。
肩负起基础理论研究的责任
哲学系(珠海)的董惠敏助理教授说,时代呼唤担当。在科技飞速发展、千帆竞发争上游的新时代,作为留学归国青年教师,要肩负起当代基础理论教学与研究的责任。在教学上,自觉学习教学技能技术,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水平,带动一批青年学子投入到基础理论的学习研究中,培养新时代的基础研究人才;在科研上,专注基础研究,勇于探索、善于创新。“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要以老一辈留学归国科学家为榜样,脚踏实地,以所学所长报效国家、服务人民。
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生态学院马子龙副教授一边研读回信,一边回忆自己八年前在飞往异国他乡的国际航班上对未来的思考。当时他在内心定下了一个目标:学成回国,为中国的生态事业做一些事情。八年后的今天,马老师说,他很欣慰自己没有忘记“初心”,很幸运能够在中大这个充满活力的高等学府中继续燃烧自己的青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青年学者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那就是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挑战国际学术前沿
作为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一员,肿瘤防治中心黄慧琳研究员读完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心潮澎湃。十年前,她怀揣学习美国生物医学先进技术和前沿理论的理想踏上求学之路,期间追随肿瘤RNA表观遗传学的领军学者陈建军教授,辗转美国多地求学,始终不忘的是博士毕业时恩师的教诲“学成以后,不忘回国”。2020年,正是实现回国承诺的那一年,她说:“没有犹豫,没有怀疑,我回来了,我为我的人生能和祖国一起同呼吸、共命运而骄傲!”作为中大人,她将秉承“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敢于挑战国际学术前沿,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学领域,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尽快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亓庚浈副教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提到了要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坚定文化自信。作为一名新近从海外留学回国的高校教师,他深有感触:当下我国的发展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坚定地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以老一辈优秀科学家为榜样,积极创新、锐意进取,潜心科研,同时还要注重人才培养,在被“卡脖子”的领域尤其是芯片行业做出贡献,力争尽快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感受音乐滋养的力量
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阮明园老师认为,不仅仅是归国青年,每一位年轻的教师都是有志青年,要心系国家,做好身边事,发挥自己的能量。阮老师说:“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美育工作者,我在国外学习的时候尽可能地拓宽眼界、吸收营养,融合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丰富自己的演出经验和教学能力。回国后,我以马思聪等老艺术家、教育家为榜样,和艺术学院的老师们一道承担起美育重担,在课堂、社团指导上,用心教学,发挥出音乐的能量,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立德树人的力量。”
以国际视野审视和理解中国文化
十年前,赵新吉乐图老师受到《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中青年时期的周恩来、邓小平、赵世炎、蔡和森等革命先驱的感召,远赴法国留学。现在,他来到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继续放飞自己的梦想。他在外语教学中充分利用“跨文化”的元素,以语言作为更好地审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引导学生保持对外开放的国际视野,回归内心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用最恰当的方式与国际友人沟通,讲好中国故事。
在近百年办学历史上,一批批留学归国青年在中山大学留下了“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奋斗足迹。今天,一批青年学者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一朝归国,汇聚中大,踌躇满志,他们是学校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他们笃定“国之所需,吾之所向”的信念,弘扬老一辈杰出学者留学报国的优良传统,着力在立德树人、科技自立自强上创佳绩,努力成为教书育人的大先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稿终审:党委教师工作部 马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