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广州12月13日电(通讯员陈乔见)12月11日,中山大学哲学系举办了2022年全国哲学“强基—拔尖”人才培养研讨会。北京大学副校长暨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博教授、中山大学副校长刘济科教授,以及来自全国19家哲学强基或拔尖人才培养的哲学院系主要负责人,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党政班子成员、教师代表陈少明教授、各教研室主任等参加会议。
在开幕式致辞中,中山大学副校长刘济科教授代表学校欢迎和感谢各位专家对中大哲学人才培养工作的支持,并介绍了中大强基和拔尖计划的情况。中山大学现有哲学等11个拔尖计划2.0学科专业,总数位居全国高校并列第四,以及10个包括哲学在内的强基计划招生专业,总数位居全国高校并列第二。刘济科副校长指出,强基和拔尖计划实施以来,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研究和思考,总结经验,构筑理念,这次会议无论对哲学系、中山大学,还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教授在致辞中讲道,近些年来教育部为了加强基础学科的发展,出台了各种计划。王博教授分享了他对哲学人才培养五个维度的思考,一是积累,二是视野,三是问题意识,四是关怀,五是使命感。王博教授从三个方面谈了哲学学科的教育规律,一是知识体系的传递,这涉及对哲学的理解;二是教学主体,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哲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三是管理者的理念,比如如何在评价学生上给院系和老师更多的自主权等。
会议合影
会议分四场历时进行。第一场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张伟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教授详尽介绍了复旦哲学强基和拔尖的历史与现状、培养理念和具体措施,并就“强基—拔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思路”进行了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详细介绍了人大“强基博识、问题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及面向解决现代问题的PPE专业的开展情况。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李佃来教授以“武汉大学哲学拔尖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方案”为题,对武大强基与拔尖的思路和方案做了讲解,认为强基与拔尖的定位有所不同,强基重视哲学专业性的训练,拔尖侧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院长王俊教授从“新文科视野下哲学拔尖人才培养的思考”的视角,介绍了浙江大学的大类招生、强基班和“阳明班”拔尖计划等情况,认为拔尖生的身份的认定应该从出口而不是入口评定更为合理。
第二场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沈榆平副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刘梁剑教授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在学校层面的拔尖计划是通过“卓越学院”来统筹,哲学系则设计了“强基”-“筑基”-“融通”-“拔尖”的四段式培养课程体系,他也就“走出‘内卷’的哲学人才培养”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珏教授以“强基—拔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介绍了东南大学哲学的发展历史,以及近年强基与拔尖的情况,她也提议各校各院系的一些资源可以开放共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向东教授围绕“大哲学观理念下的强基与拔尖人才培养”详细介绍了北师大哲学强基与拔尖的理念和举措,他特别强调了价值观的塑造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院长董尚文教授以“强基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为题,介绍了华科大哲学强基班和强基生培养方案,认为哲学强基班的培养目标与普通班(统招班)的培养目标应该有所区分。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主任马文保教授结合本校相关情况探讨了“‘强基’人才培养的心得与困惑”,他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爱智慧的能力。
第三场由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系主任陈建洪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仰海峰教授围绕如何“培养高素质跨学科人才”的理念,介绍了北大哲学系强基和拔尖的总体情况与整体理念,特别介绍了为此而设计的“专业基础-基础理论-前沿课程”三层级课程体系。南开大学哲学学院院长翟锦程教授以“强基与拔尖计划的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为题,介绍了南开哲学开设的四个本科专业即哲学、宗教学、逻辑和伦理学,以及哲学强基与拔尖的课程体系、招生改革、教材建设等情况,特别提出了应该考虑哲学的那些“永恒的”课程建设问题。清华大学哲学学堂(拔尖班)负责人夏莹教授以“哲学基础教育的‘融’、‘通’模式探索”为题,介绍了清华哲学强基与拔尖的诸多有益尝试,强基属日新学院,拔尖属于学堂班,拔尖生四年要完成20篇左右的Paper,鼓励学生以大师为目标。吉林大学哲学系主任白刚教授以“哲学拔尖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论文写作为中心”为题,讲述了哲学拔尖学生必须具备理论思维的洞察力、概括力、想象力、思辨力和思想力五种思维能力,分享了哲学论文写作四大步骤,即“寻找理论资源”“发现理论困难”“创新理论思路”和“作出理论论证”。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恒教授指出,各大哲学院系办学各具特色,这与各自对哲学的理解不一样有关系,而且大概也只有哲学专业如此,也理应如此,他分享了“哲学拔尖人才培养的‘南哲’方案”,特别介绍了刚刚创办的“伯明书院”。
第四场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张清江副教授主持。四川大学哲学系主任熊林教授以“四川大学哲学专业强基拔尖的探索与反思”为题,介绍了川大的强基与拔尖的总体情况,他也以川大哲学系课程体系的设计为例,说明大学培养机制既需要创新,也需要尊重经过百年来积累下来的一些好的经验。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朱菁教授以“厦门大学‘强基计划’哲学专业自主学习课程的回顾与反思”为题,介绍了自主学习课程的设置,认为它凸显了“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为中心”等个性化、多样化、跨学科的自主学习理念。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刘森林教授以“在基础和特色之间”为题,介绍了山东大学哲学强基与拔尖的探索,重点分享了山大强基班、拔尖计划、PPE和尼山学堂等特色班及其相互关系与区别。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院长刘成有教授和副院长尹志华重点介绍了“宗教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取得的成效。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张伟教授以“经典与社会场域下的哲学‘强基-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为题,介绍了近年来中大哲学人才培养的理念和举措,强调“以社会激活经典,藉经典理解社会”的双向场域融合模式。
最后是自由讨论环节,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助理陈乔见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唐文明教授从清华哲学系与日新学院(强基班)和学堂班(拔尖计划)之间的关系,以及清华与北大互相选课机制等做了补充说明。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主任马文保教授表达了全国哲学强基—拔尖机制可以考虑定期交流。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张伟教授最后以回归“哲学本性”来说明各大哲学院系相互交流的重要性,并表示中大哲学系同仁从此次会议上获益颇多。
此次会议是近年来教育部出台哲学强基、拔尖计划以来参与单位最为齐全的一次主题研讨会,对国内哲学强基与拔尖人才培养乃至一般的哲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稿终审:哲学系 王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