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我校参与的2个项目入围“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

稿件来源: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编辑:王冬梅 审核:满意 发布日期:2023-02-23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广州2月23日电(通讯员朱明明)近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启动。经国家文物局审核,最终确定32项候选项目参评,其中我校参与发掘的“广西合浦望牛岭汉墓”和“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2项入围。


项目简介

广西合浦望牛岭汉墓

由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中山大学联合申报发掘,地点位于合浦县城南部,是国保单位、“十一五”至“十四五”时期大遗址、“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合浦汉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望牛岭中心区2.8万平方米范围内密集分布78座汉六朝墓,其中最大的1座是M1。1971年因防空洞曾对M1墓室和M2进行清理,2020~2022年为配合望牛岭一号墓保护利用设施建设而重启望牛岭汉墓发掘。两次发掘,共解剖墓群封土堆1座,清理封土堆范围内及周围的汉晋墓24座(西汉墓22座、东汉墓1座、晋墓1座),出土陶器、铜铁器、金银器、玉石器、珠饰品、漆器等随葬品657件(套)。

望牛岭汉墓出土的部分玉石器和玻璃器

广西合浦望牛岭汉墓的考古发现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在岭南地区首次发现同一封土下多座墓葬组成的高等级家族墓地——“庸”氏家族墓,对于探讨两汉时期岭南墓葬制度具有重要价值;二是拓展了合浦汉墓群的文化内涵,凸显了合浦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特殊位置;三是印证了《汉书》《水经注》《后汉书》等史籍关于汉朝廷以合浦为支点经略岭南及海外的记载,反映出汉代在秦统一岭南之后进一步强化了南部边地的管辖治理,为维护国家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重要贡献;四是为加强“海上丝绸之路”大遗址保护展示、促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

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

位于贵州省贵安新区马场镇安康大道交兴安大道西南侧。2022年7月-2023年1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作为发掘牵头单位,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组成考古发掘联合体对大松山墓群开启了全面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截至2023年1月,各发掘区共清理墓葬2192座、窑址8座、灰坑1处,出土各类文物2000余件(套),文物数量大、类型丰富、价值高。举凡金、银、铜、铁、锡、陶、瓷、漆木、玻璃、玉石、钱币、纺织品等几乎无所不包。出土文物主要是以生活用具和装饰品为主,其中金挂饰、银梳背、铜簧饰、贴金铜盘、肖形铜印章、锡鱼、铜铃串饰等皆为不可多得之珍品,还有反映中外文化交流的玻璃串珠等物,此外还有罕见的南朝陈太货六铢等古代币。

坟坝顶M277:7银梳背(明)

该墓群为贵州考古史上发掘规模最大的墓群,历史内涵丰富,墓葬时代从两晋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时期,其发现为研究该地两晋至明时期文化面貌、社会经济、丧葬习俗及族群演变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并极大程度推动了黔中地区历史时期文化序列的建立。从出土文物看,早期受到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的影响大,中原文化因素较强;晚期则地域特色浓郁,体现出不同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动过程。不仅用物质材料反映了贵州和西南地区历史文化面貌,而且从多个方面生动诠释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文稿终审: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陈险峰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