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广州3月8日电(通讯员汤晴昀、朱文杰)3月3日上午,福建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陈文章一行到我校调研,就我校获批的三个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情况进行座谈交流。福建省社科联社科规划办主任肖孟刚、福建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林在明、福建师范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张梅、广东省社科联办公室副主任余静波、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张伟、副处长何琬冰等出席相关活动。座谈会由张伟处长主持。
调研座谈会现场
会上,张伟处长对调研组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大家介绍了中山大学人文社科重点平台建设的基本情况。他表示,学校一直以来都很重视人文社科重点平台建设,坚持科研条件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依托优势人文学科,汇聚拔尖创新人才,打造具有中山大学特色的高水平人文社科研究平台。在教育部、广东省社科联等有关单位支持下,学校现有1个国家高端智库、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重点智库、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培育)、3个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等,聚焦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矢志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担当中大责任。
陈文章副主席表示,本次调研旨在围绕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包括了解实验室的管理运行与相关规章制度建设,同时学习借鉴创新团队与人才队伍建设经验。他表示,中山大学人文社科学科门类覆盖广,拥有深厚的学科积淀、绵长的学脉传承、丰硕的研究成果和良好的创新能力,值得深入学习,加强交流。
座谈会上,我校“大湾区人文共同体重点实验室”“医学哲学与人文实践协同创新重点实验室”“中观经济学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重点实验室”的代表分别进行了专项汇报。
刘冰副教授介绍道,大湾区人文共同体重点实验室依托学校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整合了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等学科科研力量,围绕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经济、人与自然四大重点领域开展协同创新。推进多学科交叉研究,产、教、研融合,多方共建的实验室建设新模式,努力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范围内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决策咨询、社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创新研究平台。潘大为副教授介绍了医学哲学与人文实践协同创新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该实验室依托中山大学哲学系,以探索新文科建设路径为宗旨,扎根中国大地,贯彻“面向真实世界做哲学”的研究理念,努力探索服务临床一线的医患沟通哲学与人文实践研究、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与“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医药跨文化交流研究,以及新兴技术的生物医学伦理哲学研究,以医患沟通“1+1”实践活动为契机,着力推动新文科研究服务临床一线。在介绍中观经济学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时,陈邱惠博士表示,该实验室依托我校岭南学院,以中观经济学作为理论支撑,聚焦新时代经济学人才培养,致力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科。实验室目前以“1+2”为建设框架,下设区域政府行为研究中心、经济增长目标管理研究中心、营商环境监测研究中心。
陈文章副主席作调研总结讲话。他首先感谢中山大学对福建省社科联专题调研组工作的大力支持,也表示此次调研收获颇丰,期待未来中山大学与福建省社科联能够加强联系,形成合力,促成更多方面的合作交流。
华南农村研究中心主任吴重庆教授介绍中心项目情况
会前,我校华南农村研究中心主任吴重庆教授带领调研组一行到中心参观,并向调研组介绍了“广州市农业局广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第三方评估项目”等项目的研究情况,向大家展示了部分项目研究成果。
福建省社科联和广东省社科联其他有关同志,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有关人员、相关院系及各实验室代表等参加了本次调研活动。
文稿终审:人文社会科学处 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