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彭玉平教授主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讲座第一讲

稿件来源:中国语言文学系 编辑:王冬梅 审核:满意 发布日期:2023-03-20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广州3月20日电(通讯员冷羽笛、陈艺扬)为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广大同学们的文化素养,党委学生工作部和中国语言文学系联合举办中山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讲座,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百年中文人的光荣使命。与学校有关部门联合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讲座,正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着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讲座现场

3月15日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讲座的第一讲在广州校区南校园中文堂举行,并在深圳校区开设分会场。本次讲座由中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彭玉平教授主讲。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种作战学院某部大校主任苏友芬等师生代表,中国语言文学系党委书记王琤,深圳校区管委会副主任王莉娜,党委学生工作部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黄涵梓,以及来自广州校区10多个院系、深圳校区师生代表约200人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参加活动。讲座由中国语言文学系党委副书记谢金华主持。

彭玉平教授主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讲座第一讲

彭玉平教授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古典诗词,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讲授《今日大学生应具之基本文化素养》。他从“大学生”和“文化素养”这两个关键词引入,为大家讲解诗词修养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诗词不仅仅是一种独立文体,也是所有文学经典的灵魂;每个人都有诗心,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华民族是诗性的民族。他引用诗词作品、求职经历、家乡方言等具体事例,从更广阔的维度拓宽了同学们对古典诗词的认识,深化了古典诗词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结。

彭玉平教授强调,在欣赏古典诗词的神采韵致基础上,不要忘记诗词所特有的精神品格。“人生的一扇门错过了,也许会进入另外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他勉励同学们不要被挫折绊倒。从古代文学层面来看,往往正是困顿逆境才更能成就诗人佳作。杜甫在战乱中写下“三吏”“三别”等名篇、李白在游历中穷途失路后仍吟诵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在被雨淋湿后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真谛。古代诗人词人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虽失意却永不放弃。

彭玉平教授还就书籍阅读、诗词积累等多个方面,带领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中国诗词文化,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和价值。他勉励同学们珍惜时间、勤于思考,做有温度、有素养、有积累、有知识的大学生。

来自广州校区、深圳校区师生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参加活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在新形势下,中国语言文学系正脚踏实地,充分挖掘中华文化的优秀资源,在传统文化推广领域不断深耕细作,为中国文化的自信自强、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稿终审:中国语言文学系 王琤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